[实用新型]一种自动锁紧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3882.X | 申请日: | 2008-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69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龚伟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龚伟良 |
主分类号: | F16B1/04 | 分类号: | F16B1/04;B60N2/44;E05F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晓桂 |
地址: | 528300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限制往复运动的自动锁紧机构。
技术背景
一种机构如需在两个位置固定,如房门的开和关,汽车座椅背的仰倒和直立,以及座椅头枕架的折合与弹起等,通常需使用锁紧机构将其锁紧于某一固定位置。现有的锁紧机构主要有弹性夹紧式、插销定位式和死点咬合式等。这些形式的锁紧机构,有的结构偏复杂,有的操作较麻烦,有的虽然结构和操作较为简单,但是锁紧不太可靠,又或者不能承受较大的外力。
专利号为200510121418.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锁紧机构,它包括底板和锁止板,底板和锁止板上开有导向滑槽,槽的端部横向尺寸扩大形成一可供锁块在其内转动的转动腔,转动腔内有凸台,滑杆带动锁块在槽中可沿槽纵向移动,锁块可卡在槽口,使滑杆锁紧。由于上述的锁紧机构包括底板和锁止板,且滑槽端部还开有转动腔,所以其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底板、锁止板上的滑槽和转动腔,精度要求很高,否则位置对应不准确或者腔体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锁紧机构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既精度要求较低、又作动可靠的自动锁紧机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锁紧机构,底板开有导向滑槽,滑杆可在滑槽中纵向移动,滑杆端部铰接可转动的锁块,锁块呈长方形,其宽度方向的尺寸略小于槽宽、长度方向的尺寸略大于槽宽,长度方向上的两对边向内凹曲形成卡口,在滑槽的端部固定阻挡销,阻挡销的径向中心线偏离锁块的中心线,滑槽的靠近阻挡销中心线的短侧壁较另一边长侧壁短,留有不阻碍锁块转动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锁紧机构,滑杆可在滑槽中移动,当推动滑杆带动锁块移至阻挡销时,锁块触碰阻挡销而转动,其长度方向上的卡口卡在长侧壁端部,使滑杆无法退回,从而自动锁紧。再次推动滑杆,锁块再次触碰阻挡销而转动,其长度方向上的卡口离开长侧壁端部,转回较窄的宽度方向对准槽口,由于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槽宽,因此,此时锁块将随滑杆一起滑动回移,从而实现自动解锁。该锁紧机构结构简单,精度要求不高;其只需通过推动或拉动滑杆即可实现对锁紧机构的自动锁紧和解锁,因而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锁紧机构可用于房门的开和关,当开门时,推动房门即带动滑杆移动,并使锁块移至阻挡销触碰、转动,锁块卡住使滑杆无法退回,房门被锁紧不能关;当再次推动房门后,锁块转动并随滑杆回移滑槽,房门即解锁。此外,上述的锁紧机构还可用于座椅背的仰倒和直立,座椅头枕架的折合与弹起等机构。
附图说明
图1为锁紧机构的俯视图;
图2为滑杆前移后锁块动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锁紧机构锁紧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另一种锁紧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又一种锁紧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自动锁紧机构,底板1开有导向滑槽2,滑杆3可在滑槽2中纵向移动,滑杆3端部铰接可转动的锁块4,锁块4呈长方形,其宽度方向的尺寸略小于槽宽、长度方向的尺寸略大于槽宽,长度方向上的两对边向内凹曲形成卡口5,在滑槽2的端部固定阻挡销6,阻挡销6的径向中心线偏离锁块4的中心线,滑槽2的靠近阻挡销6中心线的短侧壁2A较另一边长侧壁2B短,留有不阻碍锁块转动的空间。
如图2、图3所示,当推动滑杆3沿滑槽2作纵向移动,并带动锁块4移至阻挡销6时,锁块4触碰阻挡销6而转动,其长度方向上的卡口5卡在长侧壁2B端部,使滑杆3无法退回,从而自动锁紧。如图1所示,再次推动滑杆3,锁块4再次触碰阻挡销6而转动,其长度方向上的卡口5离开长侧壁2B端部,转回较窄的宽度方向对准槽口,由于宽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槽宽,因此,此时锁块4将随滑杆3一起滑动回移,从而实现自动解锁。
由于在滑杆3退回时,锁块4在转动过程中,其长壁与滑槽2的长侧壁摩擦有阻力,可能使锁块4转动不顺畅。为了改善锁紧与解锁时的流畅性,如图4所示,远离阻挡销6中心线的长侧壁2B的端部为弧面7;又或者,如图5所示,锁块4宽度方向上的两对边有凹弧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龚伟良,未经龚伟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38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