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人骑折叠自行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3785.0 | 申请日: | 2008-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62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梁锦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梁锦新 |
主分类号: | B62K15/00 | 分类号: | B62K15/0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粤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唐强熙 |
地址: | 528300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人 折叠 自行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特别是一种双人骑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590851Y中公开了一种折叠双人自行车,包括车轮、车架,其特征是:车架由八个四杆机构以铰链连接方式组成;其中前中管上固定有连接件和连接件,滑块套在前中管上:后中管上固定有连接件和连接件,滑块套在后中管上;八个四杆机构由四组双摇杆机构和四组连杆滑块机构组成;四组双摇杆机构分别由连接件、连杆、连杆和前中管,前中管、连杆、连杆和连接件,连接件、连杆、连杆和后中管,后中管、连杆、连杆和连杆组成;四组连杆滑块机构,分别由连杆、连杆、滑块和前中管,连杆、连杆、滑块和前中管,连杆、连杆、滑块和后中管,连杆、连杆、滑块和后中管组成。这种结构的折叠双人自行车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昂,且只能适合成年人骑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制作成本低、折叠后高度低、操作灵活、并特别适合于大人和小孩同骑、安全程度高的双人骑折叠自行车,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人骑折叠自行车,包括设置在车架上的前轮和后轮以及车把手,鞍座通过连杆与车架相接,其结构特征是连杆上设置有分别可调节安装位置的上鞍座和下鞍座,上鞍座设置在后方,下鞍座设置在上鞍座的前下方,车架对应上鞍座和下鞍座分别设置有后脚踏板及后传动轮,和前脚踏板及前传动轮;和/或前脚踏板设置在后脚踏板的斜上方或前方。
所述的后踏脚板通过后传动轮与自行车的后轮链接,前脚踏板通过前传动轮与后轮链接,或者,前传动轮、后传动轮和后轮依次链接。
所述的前踏脚板通过前传动轮与中间传动轮链接,中间传动轮与后传动轮共轴,后传动轮与后轮链接,前传动轮与后传动轮同步传动。
所述的前传动轮包括前传动轮连接件,前传动轮及前传动轮连接件通过装卸螺母锁紧在车架上。
所述的连杆一端铰接在车架上,可翻转的鞍座设置在连杆另一端,连杆中部与车架相接,鞍座为上鞍座和/或下鞍座。
所述的连杆为第一连杆,第一连杆呈L形,其中部与车架中部通过卡扣、碰扣、挂钩、挂销或弹性夹套相接;
和/或第一连杆中部设置有顶部倾斜的倒钩,挂销与手柄相接,挂销滑套在第一定位板上的弧形导槽内,手柄底端铰接在第一定位板上,其中部与拉伸弹簧一端相接,拉伸弹簧另一端钩挂在第一定位板上,第一定位板设置在车架上;或者,第一连杆中部设置有定位孔,带钩头的扳手通过定位销铰接在第二定位板上,钩头钩挂在定位孔内,扭簧套设在定位销上,其一端抵靠在扳手上,另一端抵靠在第二定位板上,第二定位板设置在车架上。
所述的连杆为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呈直线状或L形,其中部与撑杆一端铰接,撑杆另一端通过活动挂销、活动卡扣或螺纹套与车架相接;和/或车架与第二连杆铰接处的一侧或两侧设置有支撑板。
所述的车架对应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设置有导向滑槽或导向滑轨。
所述的鞍座通过伸缩杆与连杆相接,伸缩杆与连杆之间设置有定位挂钩或定位卡扣。
所述的车把手与车架之间通过折叠器相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挂销在自然状态下,通过与其相接的手柄及拉伸弹簧的作用,位于左右定位板的弧形导槽内,并紧靠后方,左右定位板固定左车架的轴上方,即靠近第一连杆,当需要折叠自行车时,先向上提起第一连杆,然后将手柄向前扳动,手柄带动插销沿导槽向前运动,脱离设置在第一连杆上的倒钩,然后将第一连杆放下,进行折叠,最后松手,手柄及挂销在拉力弹簧的作用下,复位;当需要打开自行车时,直接将第一连杆向上提起,倒钩的倾斜顶部将挂销向前推动,倒钩过后挂销在拉力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然后一松手,挂销便卡在倒钩内,实现锁紧。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鞍座设置在可翻转的连杆上,当需要使用时,将车把手绕上来,并通过折叠器予以固定,绕连杆铰接端升起连杆及鞍座,并将连杆中部通过挂销固定在车架中部即可;当不需要使用时,打开折叠器,将车把手绕下去,与前轮靠拢,松开挂销,将连杆及鞍座放低,绕连杆铰接端转动,并最后收拢于车架。整个操作简单易行,收拢后的自行车高度比较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梁锦新,未经梁锦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37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用复合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子束熔炼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