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铣端面钻孔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3420.8 | 申请日: | 200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11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海勇 |
主分类号: | B23P23/02 | 分类号: | B23P23/02;B23Q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34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端面 钻孔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圆棒料的加工机械,尤其涉及金属圆棒料的铣两端与钻中心孔的自动加工机械。
背景技术
现有的金属圆棒料的铣两端与钻中心孔,是通过分离的两道甚至多道同序来实现的,比如:先由操作人员用铣床将金属圆棒料的两端分别铣平,然后,操作人员再用钻床将金属圆棒料的两端分别钻上中心孔,这种加工方式,靠人工完成,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质量没有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使金属圆棒料的铣两端与钻中心孔过程能够自动化,以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制造一种铣端面钻孔机,用于圆棒料自动铣两端面和钻两中心孔,包括机架,置于该机架上的中部并上下布置的送料机构和夹持机构以及置于在该送料机构和夹持机构两侧并前后排列的铣端面机构和钻中心孔机构;该铣端面机构位于两侧的两部分结构相同,该钻中心孔机构位于两侧的两部分结构相同。
同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铣端面钻孔机,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铣端面钻孔机实施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铣端面钻孔机实施例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铣端面钻孔机实施例其中送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铣端面钻孔机实施例其中夹持手爪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各附图所示之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
本实用新型的铣端面钻孔机实施例,用于圆棒料自动铣两端面和钻两中心孔,如图1至4所示,包括机架1,置于该机架上的中部并上下布置的送料机构5和夹持机构10,置于在该送料机构5和夹持机构10两侧并前后排列的铣端面机构2和钻中心孔机构3,以及置于该机架1旁并与该送料机构5、夹持机构10、铣端面机构2和钻中心孔机构3相连的控制台4,该铣端面机构2位于左右两侧的左部分和右部分结构相同,该钻中心孔机构3位于左右两侧的左部分和右部分结构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铣端面钻孔机实施例,还包括:置于该机架1上的中部并分别位于该送料机构5和夹持机构10的前端和后端的进料机构7、出料机构8以及废料排出机构9。进料机构7可沿导柱71左右调整位置。
如图3所示,该送料机构5包括:竖直地固定在该机架1上的前后两支架55,水平地设置在该两支架55之间的第一导柱54,受气缸52驱动可沿该第一导柱54前后移动的第一平台53,竖直地设置在该第一平台53上的第二导柱52,受气缸51驱动可沿该第二导柱52上下移动的第二平台,以及设置在该第二平台的下端的、爪口朝下的三个用以抓持待加工圆棒料20中部在各加工位之间转移的抓持手爪56、57和58,显然,这里所说的各加工位包括:进料位、铣端面位、钻中心孔位和出料位。
该三个抓持手爪56、57和58结构的实际上是相同的,以抓持手爪58为例,其包括:
对称分布的两夹模582,与该两夹模582相连的连杆传动机构,以及其活塞杆与该连杆传动机构相连而驱动该两夹模582张开或收拢动作的气缸581。同样地,抓持手爪57具有夹模572和驱动气缸571,抓持手爪56具有夹模562和驱动气缸561。
如图2所示,该夹持机构10包括:用以抓持待加工圆棒料20的两端并分别对应于铣端面工位和钻中心孔机构工位的第一夹持部分与第二夹持部分,该第一夹持部分与第二夹持部分结构相同,而每个夹持部分包括两个结构相同的、爪口向上的夹持手爪。
该夹持手爪,如图4所示,包括:对称分布的两夹模107,与该两夹模107相连的齿轮传动机构,以及其活塞杆与该齿轮传动机构相连而驱动该两夹模107张开或收拢动作的油缸101,该油缸101通过支柱102固定在安装板103上,而该齿轮传动机构包括与油缸101的活塞杆相连的直齿条104和与该齿条104相连的两齿轮105,齿轮105可通过直齿条106动作,而夹模107则安装在与该直齿条106上。
如图1和图2所示,该铣端面机构2位于左侧的部分的结构包括:铣刀座,导轨以及油缸24,该铣刀座架设在该导轨上,该油缸24的活塞杆与该铣刀座相连而可驱使该铣刀座沿该导轨水平地前后移动,该铣刀座上设置有电机21、传动机构22和铣刀,该电机21经由该传动机构22带动该铣刀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海勇,未经张海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34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干式球磨分级设备
- 下一篇:一种变声摄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