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含有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的检测试剂盒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42871.X | 申请日: | 2008-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37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 发明(设计)人: | 梁旭方;叶卫;陈小佳;刘韬;符云;廖婉琴;王琳;端金霞;马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卫 |
| 地址: | 51063***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淡水 鱼类 微囊藻 毒素 去毒酶 基因 检测 试剂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试剂盒。
背景技术
1.淡水养殖中毒物的来源
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有害蓝藻水华频频发生,并可能产生严重危害国民身体健康的蓝藻毒素。其中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水华是世界各国淡水湖泊、池塘中分布广、持续时间长的一种可能产毒的藻类水华,其产生的毒素称为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微囊藻毒素的主体结构为环七肽,共有60多种异构体,毒性较大的是LR、YR、RR型,L、Y、R分别代表亮氨酸、酪氨酸、精氨酸。这些毒素具有相似的生物学功能,会造成肝细胞的损伤,严重者还会引起肝内出血,致使动物死亡,其中微囊藻毒素-LR是一种环状七肽肝毒素,最常见且毒性高。由于微囊藻毒素通过简单扩散的跨膜渗透能力很低,必须通过中间载体即肝细胞膜上的胆汁酸转运系统转运至肝实质细胞,所以肝脏成为藻毒素的致毒靶器官。该毒素在肝脏特异聚积,并抑制蛋白磷酸酶1(PP1)和蛋白磷酸酶2A(PP2A)的活性,导致细胞内多种蛋白质的过磷酸化,打破细胞内蛋白磷酸化/脱磷酸化的平衡,并通过细胞信号系统进一步放大这种生化效应,造成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紊乱,最终导致肝细胞损伤,甚至发生急性死亡事件。微囊藻毒素的促肿瘤作用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长期饮用或食用含微囊藻毒素的水或水产品可能引发肝癌,特别是在存在肝炎病毒与黄曲霉毒素的情况下,这种引发肝癌的可能性更高。因此,解决水体微囊藻毒素的污染对我国国民身体健康尤为重要。
微囊藻毒素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在水生生物体内积聚:(1)生物体通过体表接触藻毒素,如水生植物及鱼卵;(2)生物体直接饮用藻毒素污染的水或以蓝藻水华为食料,这种途径也被称为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如浮游动物、贝类及某些藻食性鱼类;(3)生物体位于食物链的上游,以浮游动物、贝类及某些藻食性鱼类等一级消费者为食,这些水生生物通过食物链积累藻毒素,这种途径也被称为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如某些肉食性鱼类等。当水生生物从环境中通过各种途径吸收毒素时,毒素在生物体体内的积累就随之而发生。研究表明,不同水生生物对微囊藻毒素的聚集能力及净化所需时间不同。水生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直接与环境中的微囊藻毒素接触,不同水生植物对藻毒素的聚集能力有所差异,与其表面积以及对毒素的吸收能力有关。另外,毒素吸收后在水生植物体内清除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有些藻类,例如细长聚球藻具有较强净化毒素的能力,毒素处理一天后,培养基中的藻毒素含量只有初始浓度的21.7%;处理6天后,培养基中的毒素仅剩8.18%。但总体上,与水生动物相比,水生植物对毒素的聚集较少,净化也较慢。
贝类及螯虾等有壳类无脊椎动物对藻毒素的清除较鱼类等脊椎动物缓慢,有富集毒素的作用。与贝类相比,鱼类对微囊藻毒素的积聚量较低且清除速度较快。实验条件下用微囊藻填喂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一小时后毒素在其肝脏内迅速聚集,并且在随后的24小时内大部分被排出体外。由于淡水鱼类具备快速吸收并清除微囊藻毒素的能力,说明其体内存在发达的微囊藻毒素去毒系统,目前观点认为淡水鱼类肝脏sGST,即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在此去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有关淡水鱼类微囊藻毒素去毒酶基因的研究至今鲜见报道。
另外,由于相关农药的使用,使农药等毒物在淡水养殖鱼体内积聚。长期食用含有这些药物的水产品可致畸、致癌,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各类毒素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威胁已引起世界各国公共卫生系统的广泛关注,长期食用含毒素的水产品可引发肝癌等多种疾病。研究发现,罗非鱼、鲢、鳙等池塘主养淡水鱼对微囊藻等蓝藻均有很强摄食作用,加上不同的污染源,所以应尽快对罗非鱼等淡水水产品中毒物含量进行安全检测。
2.去毒酶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28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纤光栅动孔隙水压传感器
- 下一篇:吸乳器的乳罩杯改良构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