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超程限位机构的机械举升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1788.0 | 申请日: | 2008-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82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高洪;周陆俊;龚建成;李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B66F3/18 | 分类号: | B66F3/18;B66F5/02;B66F1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41000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程限 机构 机械 举升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举升机。
背景技术
机械举升机一般采用蜗轮蜗杆和螺杆螺母二级减速实现重物举升,这种装置因结构简单,减速比大且容易实现自锁而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应用于汽车维修行业的汽车举升等。该举升机构的第二级减速常采用螺杆螺母,其结构设计中已有措施保证螺母只转不移而螺杆只移不转,但该举升机举升时常出现“超程空转”故障,即电机驱动蜗杆旋转,而执行头螺杆却静止,此故障虽然不影响举升安全,但必须停机检修。分析发现,该故障产生的原因是:螺杆举升行程过大而使螺纹副脱扣所致。为了克服现有机械举升机技术上的不足,有必要对其进行设计完善,使其具有超程限位功能,以节省举升待机和设备维修工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消除“蜗轮蜗杆+螺杆螺母”式二级减速机械举升机超程空转故障,以节省举升待机和设备维修工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超程限位机构的机械举升机。
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具有超程限位机构的机械举升机包括机架,机架内设有蜗轮和蜗杆传动副,螺母和螺杆传动副,其特征在于:
机架顶部一侧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球头撞杆8、杠杆9、弹簧11、微动开关16和壳体7;
所述螺杆轴向一侧设有导槽6,导槽6由螺杆顶部向下延伸至中部,下部导槽6内设有径向限位槽17,球头撞杆8水平位于机架顶部一侧,其一端的球头对应位于导槽6内;
杠杆9为L形杆,其短杆和长杆之间活动连接着壳体7,其短杆位于水平方向,短杆杆端与球头撞杆8的另一端接触,其长杆位于垂直方向,长杆下部与微动开关16对应,微动开关16设于壳体7上;杠杆9的短杆另一侧与弹簧11接触,弹簧11的另一端连接着弹簧座12,弹簧座12外侧对应着壳体7上的螺栓14。
所述限位槽17为球形槽,其中心至螺杆4上端面的距离为机械举升机最大举升行程。
所述杠杆9与壳体7之间通过销10铰接。
所述限位槽17的球形槽内表面小于半球面,所述球头撞杆8的球头外表面大于或等于半球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螺杆4上的球形限位槽17与球头撞杆8的接触运动识别机械举升机最大举升行程,又通过杠杆9将球头撞杆8向球形限位槽移动的微小线位移放大为杠杆压动微动开关16从而促使驱动电机停机所需要的较大摆动角位移,以避免机械举升机超程空转故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蜗轮蜗杆+螺杆螺母”式二级减速机械举升机基础上增加了超程限位机构,是对现有机械举升机的进一步技术完善。
(2)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简单,限位准确可靠等优点,投入实用可彻底消除现有举升机超程空转故障,可大大节省举升待机和设备维修工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举升螺杆未达到最大举升行程时,杠杆9与微动开关16相对位置图。
图3为举升螺杆达到最大举升行程时,杠杆9压动微动开关16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具有超程限位机构的机械举升机包括机架5,机架5内安装有蜗轮2和蜗杆1传动副,螺母3和螺杆4传动副,即实现二级减速传动;
机架5顶部一侧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包括球头撞杆8、杠杆9、弹簧11、微动开关16和壳体7,壳体7包括上盖板13和下盖板15。
螺杆4轴向一侧开有导槽6,导槽6由螺杆4顶部向下延伸至中部,下部导槽6内设有径向限位槽17,限位槽17为球形槽,其中心至螺杆4上端面的距离为机械举升机最大举升行程;球头撞杆8水平位于机架顶部一侧,其一端的球头对应位于导槽6内;限位槽17的球形槽内表面小于半球面,所述球头撞杆8的球头外表面大于或等于半球面。
杠杆9为L形杆,杠杆9与壳体7之间通过销10铰接,其短杆位于水平方向,短杆杆端与球头撞杆8的另一端接触,其长杆位于垂直方向,长杆下部与微动开关16对应,微动开关16固定安装于壳体7上;杠杆9的短杆另一侧与弹簧11接触,弹簧11的另一端连接着弹簧座12,弹簧座12外侧对应着壳体7上的螺栓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未经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17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