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热载体加热炉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40759.2 | 申请日: | 2008-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7357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丁宏;曹迅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能源设备总厂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7/02 | 分类号: | F24H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载体 加热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加热装置,具体说是一种热载体加热炉。
背景技术
热载体加热炉是以导热油、熔盐、热风等为热载体对用热设备进行供热一种加热装置,广泛用于化学、食品、塑料橡胶工业、纺织印染等工业。现有的热载体加热炉炉体的内壁有内装热载体的两层加热盘管,炉体顶部采用加厚的耐火材料制的顶盖,并在顶盖的中央开有烟道。火焰及灼热气体从燃烧室冲到炉体内壁和顶盖后折回,从两层加热盘管的缝隙中加热盘管。这种结构的热载体加热炉结构不合理,由于外层火焰的温度太高,不是直接从烟道排出就是经常烧毁耐火材料制的顶盖,对使用人员造成伤害,而且热能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而且由于火焰是向上燃烧的,位于热载体加热炉底部的加热盘管很难得到加热,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制造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最大限度地吸收热量而且可节约维护和制造成本的热载体加热炉。其特征在于:顶盖板下方增设了一组顶盘管并在本加热炉顶盖板下方悬挂了六个爪形挂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热载体加热炉,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是加热炉底座,下部炉体侧面开有烟气出口,底座中部开设有检查孔;中部外侧采用优质可耐高温的钢板制成,中部内侧是炉体,炉体内侧有内、外两层加热盘管,外层盘管以盘旋方式环绕在炉体内侧,内层盘管通过悬挂在炉体顶部的六个爪形挂钩挂在燃烧室上方;上部炉体采用耐高温的耐火材料制作的顶盖板,盖板中央开设燃料进口,在顶盖板的下方增加了一组顶盘管;炉体上部和下部开设了热载体进口和出口,炉体内部的加热盘管分别和进口、出口连接,进口和出口均连接到外部用热设备,并在进口部分还连接了循环泵。
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热载体加热炉,在打开循环泵后,通过循环泵产生的强制动力,将需加热的热载体通入热载体进口,并进入热载体加热盘管中;另一方面,燃油、天然气或者其他燃料通过燃料进口,进入燃烧室,经燃烧室点火充分燃烧,产生的热量和火焰加热炉体内部的加热盘管,盘管内的热载体经过加热后,由出口流出,经与用热设备充分热交换后回流到炉体加热。燃烧室燃烧燃料产生的高温烟气一部分被顶盖板下方的顶盘管吸收,其余热量被炉体内、外盘管进一步吸收,最后经烟道排出加热炉。本实用新型炉体内部的内层加热盘管被爪形挂钩钩住并悬挂在燃烧室的上方,与普通热载体加热炉的从炉底一直盘旋到炉顶的加热盘管相比,吸收效率相同,但维护成本要节约20%~30%,而且使用寿命延长了5%。由于本实用新型增加了顶盘管的布局,热能利用率比普通的热载体加热炉要高5%~1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加热炉底座,2热载体出口,3加热炉炉体,4热载体加热盘管,5加热炉顶盖板,6热载体进口,7燃料进口,8顶盘管,9爪形挂钩,10加热炉燃烧室,11烟道,12检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及工作过程:
本实用新型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有加热炉底座1和燃烧室10组成,下部炉体侧面开有烟道11,底座中部开设排放残渣的排渣口12;中部炉体采用优质可耐高温的钢板制成,炉体内侧有内、外两层加热盘管4,外层盘管以盘旋方式环绕在炉体内侧,内层盘管通过悬挂在炉体顶部的六个爪形挂钩9悬挂在燃烧室10上方;上部炉体采用耐高温的耐火材料制作的顶盖板5,顶盖板5中央开设燃料进口7,在顶盖板5的下方增加了一组顶盘管8;炉体上部和下部开设了热载体进口6和出口2,炉体内部的加热盘管4分别和进口6、出口2连接,进口和出口均连接到外部用热设备,并在进口部分还连接了循环泵。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打开连接在热载体进口6外部的循环泵,利用循环泵产生的强制动力,将热载体加入到热载体加热盘管4中;将燃油、天然气等燃料通过燃料进口7通入加热炉燃烧室10,并在燃烧室10点火燃烧,燃料燃烧产生的火焰和热量加热炉体内部的盘管4,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上冲至顶盖板5,高温烟气的热量被位于顶盖板下方增设的顶盘管8吸收,最后烟气由烟道排出加热炉,加热后的热载体经热载体出口流出,与用热设备充分热交换后流回本实用新型中重新加热。燃烧室燃烧后形成的废渣可由检查孔12定期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能源设备总厂有限公司,未经常州能源设备总厂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407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缆拖令系统及电缆固定装置
- 下一篇:一种修补断股的输电导线的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