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叉车新型负制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039023.3 | 申请日: | 2008-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41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 发明(设计)人: | 葛立银;游骏;陈秀云;吴超平;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T7/12 | 分类号: | B60T7/12;B66F9/075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范克明 |
| 地址: | 230601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叉车 新型 制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叉车新型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叉车普遍采用蹄式制动器进行停车制动。这种方式需要设置一个凸轮式制动手柄,停车以后司机搬动制动手柄,通过手柄中内嵌的软轴拉动制动拉杆,拉杆的动作在通过推杆传到制动蹄以达到制动的目的。这一制动方式结构复杂,安装不方便,并且占用很大的安装空间,制动力调整比较麻烦,需要较大的人力操作,并且在司机停车后忘记拉动制动手柄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新型属于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叉车新型制动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电液控制技术,研制一种新型叉车负制动装置。
叉车新型负制动装置,包括液压控制部分和电控部分,其特征是:油泵出口和优先阀1P口管道连接,优先阀1的CF口和电磁阀2P口管道连接,电磁阀2T口和油箱管道连通,电磁阀2A口和制动器3的油腔6管道连通;
制动器3中弹簧4和油腔6分别位于活塞5两侧,活塞5通过引出轴和摩擦片7连接;
继电器S1、S2、S3、S4受控于叉车的中央控制系统,继电器S1和叉车座椅开关同步,继电器S2和叉车钥匙开关同步,继电器S3和叉车方向开关同步,继电器S4和叉车加速踏板同步;
继电器S1、S2、S3常开触头和油泵电机M依次串联,油泵电机M一端接电源负极,继电器S1常开触头一端接电源正极;
继电器S4常开触头和电磁阀2控制线圈串联后构成的支路和油泵电机M并连;
座椅开关由通路转换成开路时,继电器S1滞后ΔT时间后才释放;
座椅开关由通路转换成开路时,继电器S1滞后时间ΔT=2秒。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1、负制动的应用大大地增大了操作空间,提高司机操纵的舒适性;
2、采用电气控制,实现自动控制,操作方便,即司机松开加速器,慢慢停车或踩下行车制动快速停车,即可实现驻车系统自动工作,省去司机手拉手制动动作。
3、实现自动控制,减少安全隐患,即防止司机忘记拉手制动而出现危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压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制动器剖示图。
具体实施方案
如图1、图2所示,新型负制动装置,包括液压控制部分和电控部分,油泵出口和优先阀1P口管道连接,优先阀1的CF口和电磁阀2P口管道连接,电磁阀2T口和油箱管道连通,电磁阀2A口和制动器3的油腔6管道连通;
制动器3中弹簧4和油腔6分别位于活塞5两侧,活塞5通过引出轴和摩擦片7连接;
继电器S1、S2、S3、S4受控于叉车的中央控制系统,继电器S1和叉车坐骑开关同步,继电器S2和叉车钥匙开关同步,继电器S3和叉车方向开关同步,继电器S4和叉车加速踏板同步;
继电器S1、S2、S3常开触头和油泵电机M依次串联,油泵电机M一端接电源负极,继电器S1常开触头一端接电源正极;
继电器S4常开触头和电磁阀2控制线圈串联后构成的支路和油泵电机M并连;
座椅开关由通路转换成开路时,继电器S1滞后ΔT时间后才释放;
座椅开关由通路转换成开路时,继电器S1滞后时间ΔT=2秒。
负制动系统也就是平时所说的驻车系统,是指叉车没有工作时,是利用该系统内部结构自动锁死的,而叉车要想行走,之前需要利用液压力来克服机械制动力将制动释放。负制动在叉车设计的应用需要保证制动电磁阀适时有效的开启和液压系统通往电磁阀进口一定的压力。自动控制的停车制动实现基本原理见图1和图2。
在油泵电机M工作条件下,通过控制电磁阀2电源的通断情况,可以直接控制制动器3的制动释放或制动状态。即当油泵电机工作,保证优先阀CF口一定的压力,(此压力值需要在负制动器的弹簧4程度最大压力和释放负制动的最小压力范围内),当制动电磁阀2得电时,P口与A口接通,油进入图三中3油腔内,将弹簧4压紧,释放负制动器,叉车可自由行走;当制动电磁阀2失电时,P口不通,T口与A口接通,此时负制动器内的液压油由A经T口回到油箱,在负制动器内弹簧力作用下,通过活塞5将磨擦片组7压紧,叉车被制动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90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