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荧光灯弯管加热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38310.2 | 申请日: | 2008-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55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 发明(设计)人: | 吴建新;杨洪刚;史美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兴市晨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3B23/043 | 分类号: | C03B23/043;C03B23/06;H01J9/24 |
| 代理公司: | 宜兴市天宇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蔡凤苞 |
| 地址: | 21426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灯 弯管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是对荧光灯弯管加热软化玻管装置的改进,尤其涉及一种节能,软化玻管一致性好,能有效减少软化弯曲下垂,并能适应自动化操作的弯管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紧凑型荧光灯,例如H形、U形、D形、螺旋形、梅花形、球形等,都是由玻璃直管经弯曲而成,有的再经接桥组合,因此弯管是紧凑型荧光生产中一道重要工序。为将直玻管弯曲成型,需对玻璃直管弯曲部分进行加热使其软化,使之具有可塑性。现有荧光灯玻璃直管加热软化,通常采用火焰对滚动玻管弯曲部位直接加热熔烧软化,如中国专利CN1528690所述,由玻管输送装置将玻璃直管逐支滚动输送,并由燃烧火焰对弯曲部分熔烧至软化,最后由弯管装置弯曲成型。这种由燃烧火焰直接对玻管加热使其软化,主要不足是:火焰熔烧软化,玻管突然在高温火焰中熔烧,容易发生爆管;其次,熔烧为开放式,不仅浪费热能,不节能,而且熔烧对生产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燃烧产生废气造成污染,夏天生产车间因熔烧温度十分高;再就是,燃烧火焰易受环境、供气、供风等发生波动,造成火焰不稳定,导致熔烧软化不均匀,会使后续弯管合格率降低,例如Φ≥12mm大口径管,弯管合格率通常小于80%,而经常人工调整火焰,又十分麻烦,影响生产效率,并不利于实现自动化生产。此外,火焰熔烧中部软化极易发生下垂弯曲,严重甚至下垂弯曲掉落在火焰上,不仅造成玻管的浪费,而且影响正常弯管成型。
现有技术通常方法是加长玻管支承点外两端长度,通过玻管两端大长度配重平衡,达到减少软化玻管弯曲下垂及防止弯曲掉落在熔烧火焰上,片管弯制成型后再将不需要的配重玻管切除。然而此种方法虽然能有效确保两端支承、熔烧玻管少下垂弯曲及掉落,但它是通过加长两端玻管平衡配重实现,弯管后需切除多余配重玻管,通常切除长度约占总长度30%左右,不仅造成玻管的大量浪费,增加管耗,加大了生产成本,而且管径越大,为保持熔烧软化玻管的少下垂,两端预留配重端头也越长,这样切除浪费也就越大。其次,弯曲成型后切除多余配重部分,不仅增加切割工序成本,而且还会造成切口不平,以及切口毛糙等缺陷,影响后续封口、平头、接桥等的合格率。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节能,软化玻管一致性好,能有效减少软化弯曲下垂的荧光灯弯管加热装置。
实用新型目的实现,主要改进是使玻管加热在相对封闭内置电加热器腔中进行,玻管由循环往复呈矩形运动轨迹逐支输送移入/移出加热器腔,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实现实用新型目的。具体说,实用新型荧光灯弯管加热装置,包括将玻管依次输送加热的送管装置,和对玻管弯曲区段加热使其软化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送管装置为相间并列有定位搁置玻管支架,支架由升降和前后移动装置驱动,作间隙矩形循环移动送管,所说加热装置为设置于相间并列玻管支架间的对合加热腔,加热腔内有电热装置。
实用新型所说升降和前后移动装置,其作用是使搁支玻管的支架,产生矩形循环运动输送玻管,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机械装置,其中一种较好为采用气缸驱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更利于实现自动控制。
对合加热腔,主要作用是提供一相对封闭的加热空间,使玻管在此空间得到加热软化,其结构形式无特别限定。加热腔中电加热装置,可以是电热丝,电热棒等,还可以是中空壁内置电加热导热油或循环导热油等等。
支架上定位搁置玻管,可以是凹槽,也可以是凸挡,其作用是定位及携带玻管。所说定位,一种较好是两边对称。
此外,为进一步减少加热腔的热能损失,一种较好是在对合加热腔的上和/或下腔两侧壁上,开有与玻管支架上等距的玻管搁置凹槽,这样可以使对合加热腔在基本闭合下对玻管加热,减少热能向外散失。此外,还可在对合加热腔内和/或外壁面覆有保温层,例如绝热耐火砖,以有效减少加热腔中热量散失。
对合加热腔长度,可以是对一根玻管加热,也可以是同时对二或多根玻管加热,根据装置大小决定,一种优化方案为采用可对多根玻管同时加热软化。
对合加热腔的开启和关闭,可以通过气缸,机械手,或凸轮机构等实现,可采用现有技术。并且可以通过电气控制,使之与矩形移动送管配合,实现自动化加热软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兴市晨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未经宜兴市晨虹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83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