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光学膜片定位功能的背光模块框座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7145.9 | 申请日: | 200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889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钟志宏;林文扬;邱怡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F1/1333;F21V2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510663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膜片 定位 功能 背光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框座,尤其是一种在背光模块中用于安装导光板、发光组件以及光学膜片、且具有定位光学膜片功能的背光模块框座。
背景技术
由于LCD面板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必须在LCD面板上加上一个发光源,才能达到显示效果,背光模块即是提供LCD显示器产品中一个背面光源的光学组件。背光模块主要由发光组件、导光板、光学膜片、框座等组成,导光板的背面带有反射膜片,导光板装设在框座上,发光组件设置在导光板的侧面,在导光板的前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光学膜片。藉此,利用发光组件发光投射于导光板一侧的入光面,并透过导光板内部的折射作用、以及背面反射膜片对光的反射作用,使光自导光板前面射出,并透过光学膜片而均匀散射,用以对液晶面板提供均匀的背光源。
如图7所示的背光模块,为使光学膜片40稳固地定位于框座30内,光学膜片40的侧边凸伸出至少一凸部41,在框座30的堤墙上相对应与凸部41定位形成凹部,使凸部41能够对位伸入其中,再以胶带50将该凸部41黏着固定于框座30的堤墙上,达到使光学膜片40固定于框座30上。
前述的使用胶带将光学膜片固定在框座上的操作方式,必须依据光学膜片的凸部所在位置,再使用胶带精确的贴附于框座及光学膜片的凸部上,故在作业的过程中,存在有费时费工的缺点。同时,因为必须使用外加的胶带,而有成本高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光学膜片定位功能的背光模块框座,用来改善目前使用胶带固定光学膜片之费时费工及成本高等缺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光学膜片定位功能的背光模块框座,其特征在于:它的周边具有堤墙部,所述的堤墙部上至少设有一个定位凹部,所述的定位凹部底面形成对位凹部,自所述的定位凹部外侧边朝外凸伸出一个可弯折的定位翼片,所述的定位凹部的两个相对应的侧壁上形成有固定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用框座的堤墙部相对于定位凹部外侧形成定位翼片,配合定位凹部侧壁上的固定部设计,当光学膜片置入框座时,光学膜片侧边凸部伸入定位凹部后,即可弯折该定位翼片压抵固定该光学膜片侧边凸部,无须藉助胶带予以黏着固定,使光学膜片组置设于该框座中的组装过程具有极佳的便利性,即可有效缩短工时,并可减少使用胶带的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框座的第一种优选实施例,图中给出了框座与局部光学膜片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框座的第二种优选实施例,图中给出了框座与局部光学膜片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使用背光模块框座的第一种优选实施例组装光学膜片的流程图;
图4为使用背光模块框座的第一种优选实施例固定光学膜片后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为使用背光模块框座的第一种优选实施例固定光学膜片后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框座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图中给出了固定光学膜片后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7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块框座以胶带黏着固定光学膜片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其中:10、框座;11、堤墙部;12、定位凹部;121、对位凹部;13、定位翼片;131、固定凹块;132、凹沟;14、固定部;141、凸块;142、斜面;20、光学膜片;21、凸部;22、孔洞;30、框座;40、光学膜片;41、凸部;50、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3所示,框座10的边沿具有堤墙部11,在堤墙部11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内凹向堤墙部11主体的定位凹部12,该定位凹部12的部分底面上形成内凹向堤墙部11主体的对位凹部121,定位凹部12与框座10相交接的外侧边向外凸伸出一个可弯折的定位翼片1
3,定位凹部12的两个相对应的侧壁上形成固定部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未经瑞仪(广州)光电子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71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