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导线退火冷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6380.4 | 申请日: | 2008-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40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04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新;袁文新;陆文龙;姚国清;张健;朱卫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市中联光电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C21D9/56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42***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线 退火 冷却 装置 | ||
1、一种导线退火冷却装置,它包括机架(1)、与机架(1)的一端相联结的退火炉(6)、设在机架(1)上部的水槽(3)、一组与退火炉(6)的出线口对接的并且伸展到水槽(3)中的导丝管(2)、设在水槽(3)内的并且对应于导丝管(2)的导丝装置和设在机架(1)的另一端的用于将导丝装置(4)导入的沾有水份导线烘干的烘干箱(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用于对导线上的水份吸除的负压吸水机构(7)和一用于保障所述负压吸水机构(7)获得负压的负压发生机构(8),所述的负压吸水机构(7)设在机架(1)的上部,位于所述的导丝装置(4)与烘干箱(5)之间,并且对应于所述水槽(3)的上方;所述的负压发生机构(8)设在所述的退火炉(6)或机架(1)两者任择其一上,并且还与负压吸水机构(8)负压管路联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退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压发生机构(8)包括电机(81)和吸风机(82),吸风机(82)与电机(81)配接,吸风机(82)的进水口(821)与负压吸水机构(7)负压管路联结,吸风机(82)的出水口(822)上连结出水管(8221)的一端,出水管(8221)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的水槽(3)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线退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负压吸水机构(7)包括至少一对第一、第二吸水管(71、72)、一对第一、第二支架(73、74)、一对第一、第二连结板(75、76)、一联结管(77)和一引出接头(78),所述的第一、第二吸水管(71、72)是中空的,彼此保持平行,在第一吸水管(71)的长度方向的一对彼此对应的壁体上间布有第一导丝孔(711),第一导丝孔(711)与所述的导丝装置(4)相对应,在第二吸水管(72)的长度方向的一对彼此对应的壁体上间设有第二导丝孔(721),第二导丝孔(721)与第一导丝孔(711)相对应,并且还与所述的烘干箱(5)相对应,第一支架(73)的下端固定在机架(1)的一侧,上端通过第一过渡杆(731)与第一连结板(75)的中部连接,第一连续板(75)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第一、第二吸水管(71、72)的一端固定,第二支架(74)的下端固定在机架(1)的另一侧,上端通过第二过渡杆(741)与第二连结板(76)的中部连接,第二连结板(76)的两端分别与一对第一、第二吸水管(71、72)的另一端固定,联结管(77)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吸水管(71、72)的中部联结,联结管(77)的管腔与第一、第二吸水管(71、72)的管腔相通,引出接头(78)延接在联结管(77)上,并且与所述的负压发生机构(8)负压管路联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线退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出接头(78)上连接有负压吸水管(781)的一端,而负压吸水管(781)的另一端与所述的负压发生机构(8)联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线退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槽(3)的形状呈畚箕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退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负压吸水机构(7)与所述的烘干箱(5)之间还设有一组驱水板(9),各驱水板(9)固定在驱水板支架(91)上,驱水板支架(91)固定在机架(1)上,并且在各驱水板(9)上还固设有吸水材料(9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线退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水材料(92)为吸水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线退火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丝装置(4)至少有两套,每套导丝装置(4)包括一组导丝滚轮和一导丝滚轮轴(42),一组导丝滚轮可旋转地套设在导丝滚轮轴(42)的中部,而导丝滚轮轴(42)的两端设在导丝滚轮轴座(421)上,导丝滚轮轴座(421)延设在水槽(3)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市中联光电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常熟市中联光电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638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