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套冷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035815.3 | 申请日: | 2008-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573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 发明(设计)人: | 韩洪涛;曹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D1/00 | 分类号: | C21D1/00;C22F1/00 |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宗如 |
| 地址: | 243005***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于材料热处理加热后,按照热处理工艺要求对材料进行冷却处理的水套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热处理行业中,材料经过热处理加热后都要进行各种方式的冷却,以达到工艺规范要求。一般来说,冷却方式按冷却速度分为快冷、缓冷两大类。水套冷却装置属于缓冷类,广泛应用于钢带、钢管等材料热处理加热后冷却处理。
现有的常规水套冷却装置包括水套本体、本体钢结构及进、排水管等部件。水套本体为型钢和钢结构焊接而成的敞开式箱体结构,水套本体内壁为平板式。这种装置虽然能够通过调节进水管路上阀门的开度来改变冷却水供给量,最终实现对材料冷却速度的控制,但由于水套本体内壁为平板式,这种水套冷却装置耗水量较大,与当前提倡的节能环保理念相悖。另外,这种水套本体是由型钢和钢结构焊接而成的整体结构,本体钢结构与土建基础用螺栓或焊接方式固定连接,这种水套本体的整体结构和水套装置固定形式没有考虑到热胀冷缩对其的巨大危害,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漏水事故,给生产带来很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耗水量小,冷却效果良好且运行安全可靠的水套冷却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水套冷却装置包括水套本体、本体钢结构及进水管、排水管等部件,水套本体通过本体钢结构支撑,其结构要点是:在水套本体进出料端设置耐热钢带隔帘;水套本体为分体结构,包括两块水套上壁、两块水套底壁及两块水套侧壁;在水套上壁底面和水套底壁上表面间隔设有肋片;在水套上壁、水套底壁及水套侧壁内部间隔设有管筋;两块水套底壁之间沿其中心线方向留设膨胀缝;本体钢结构与土建基础之间采用第一压铁形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效果如下:
1、由于在水套本体进出料端设置耐热钢带隔帘,使水套本体成为密封式箱体结构。进料端隔帘为了防止炉内辐射,保证水套内温度;出料端隔帘为了防止水套吸环境冷风,同时防止水套对环境的辐射,改善出料端操作环境;
2、由于在水套上壁、水套底壁及水套侧壁设有肋片和管筋,增加了冷却面积,使水套冷却装置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同时减少了冷却水耗量,节约了水资源;
3、由于水套本体采用分体结构、两块水套底壁之间留有膨胀缝、本体钢结构与土建基础采用压铁结构连接,这样能有效消除水套本体受热膨胀所产生危害,保证了水套冷却装置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套冷却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水套冷却装置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和图2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水套冷却装置包括水套本体、本体钢结构14及进水管5、排水管6等部件。水套本体通过本体钢结构14支撑,本体钢结构14与土建基础之间采用第一压铁11形式连接。水套本体为分体结构,包括两块水套上壁1、两块水套底壁3及两块水套侧壁2;两块水套上壁1之间用第二压铁12连接,每块水套上壁1自成一个回路,即在每块水套上壁1顶面都设有进水管5和排水管6。两块水套底壁3分别与其相邻的水套侧壁2连接构成二个独立的回路,即在两块水套底壁3的底部都设有进水管5,在两块水套侧壁2的上部都设有排水管6。在两块水套底壁3之间沿其中心线方向留设膨胀缝7,在膨胀缝7处设有2支排污管8,排污管8与回水管路18以漏斗形式连接。两块水套上壁1分别与其相邻的水套侧壁2之间用第三压铁13连接。在水套上壁1侧面还焊接有吊耳15。在水套上壁1底面和水套底壁3上表面间隔设有肋片9;在水套上壁1、水套底壁3及水套侧壁2内部间隔设有管筋10,肋片9与水套上壁1底面采用间断焊接,管筋10与水套上壁1、水套底壁3及水套侧壁2的顶面、底面采用连续焊接。在水套本体进出料端设置耐热钢带隔帘4,隔帘4设置在进出料端对应的水套上壁1钢结构上。炉辊17穿出水套侧壁2处用陶瓷纤维预制件16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58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