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5024.0 | 申请日: | 200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74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胡永辉;童大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32 | 分类号: | H01R12/32;H01R4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指一种用于电性连接对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子产业飞速发展,各种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类似移动手机、PDA等便携式电子产品正经历着高速发展的时代。目前市场上该类电子产品上一般采用电池连接器提供电力,电池连接器内收容有导电端子,其导电端子一般有固持部、接触部、焊接部以及连接接触部和焊接部的弹性部,如图1,图2揭示的一种该类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5’,其中固持部54’端子5’固定在绝缘本体3’内,焊接部55’焊接在电路板上(未图示),弹性臂52’和固持部54’之间由连接部53’连接,接触部51’则设于弹性臂52’上,用以与组装有电池组件4’的电连接器对接。
使用时,电池组件4’与导电端子5’的接触部51’接触,在导电端子5’弹性臂52’因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弹性力F1的作用下,使电池组件4’与导电端子5’的接触部51’紧密抵触,从而建立电性连接。但是在测试过程中发现一些该类电子产品出现掉电的现象。在对此现象进行工程分析时发现因该类电子产品的连接器导电端子5’的弹性臂52’过长,电池组件4’在抵压接触部51’时,弹性臂52’发生的弹性形变大,所以接触部51’相对电池组件4’的接触区40’位移大,导致接触部51’超出电池组件4’的接触区40’,而且容易出现弹性臂52’所产生的抵触力F1不够,导致电池组件4’脱落,也就是说,端子5’没有与电池组件4’紧密抵触而使电池组件4’脱落或是导电端子5’的接触部51’没有与电池组件4’的接触区40’接触,从而造成该类电子产品掉电或是电连接器导电端子5’与电池组件4’构成断路的现象。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上述电连接器端子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电连接器端子的接触部因弹性臂的弹性位移过大而无法与电池组件接触或电连接器端子的弹性臂抵触力不够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对接的电子装置,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组设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面、相对对接面的后壁、邻接对接面与后壁的安装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部、自固持部的一端弯折延伸而出的焊接部、自固持部的另一端延伸出去的连接部、自连接部的末端延伸的弹性臂及自弹性臂的末端延伸的接触部,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有支撑部,该支撑部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面呈直角,且与所述弹性臂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连接部包括有支撑部,该支撑部与绝缘本体的对接面呈直角,且与弹性臂相连,减短弹性臂直接与连接部连接时的长度,在正常受压变形时,因弹性臂短,导电端子的弹性臂弹性变形小,所以接触部相对电池组件的接触部位移小,接触部保持在电池组件的接触区范围内滑动;同时弹性臂短,弹性臂所产生的抵触力大,因而,电连接器端子能与电池组件紧密抵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端子的接触部因弹性臂的弹性变形过大而无法与电池组件接触或电连接器端子弹性臂发生弹性形变所产生的抵触力不够而导致电池组件与脱落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现有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置于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图2是本现有技术电连接器端子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一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置于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电池组件4至电路板(未图示),其包括绝缘本体3及组设在所述绝缘本体3内的导电端子5,其中,绝缘本体3包括对接面31、相对对接面31的后壁33、邻接对接面31与后壁33的安装面32。
电连接器端子5,包括固持部55、固持部55的一端弯折延伸而出与对接面31垂直的焊接部56、自固持部55的另一端延伸出去的连接部54、连接部54末端延伸的弹性臂52及自弹性臂52的末端延伸出的接触部51,连接部54包括第一过渡部540、与第一过渡部540呈平行状的第二过渡部542、连接第一过渡部540和第二过渡部542的第一承接部541、连接连接部54和固持55部的第二承接部544以及连接弹性臂52与连接部54的支撑部53。
固持部55大致呈平板状,与绝缘本体3的对接面31呈垂直状,其上设有若干倒刺550以与绝缘本体3干涉配合后将导电端子5固持在绝缘本体3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50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