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物质材料热压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4547.3 | 申请日: | 2008-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72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宣德兵;詹德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宣德兵 |
主分类号: | B30B11/22 | 分类号: | B30B11/22;B30B15/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海燕 |
地址: | 211400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材料 热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压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将木本、草本、灌木等生物质材料压缩成型、以便于运输和存储的生物质材料热压模具。
背景技术
生物质材料是指以木本、草本和灌木等废弃固态为原材料,先将这些原材料处理成松散状态,然后将其压缩成型后成为可利用的材料。由于生物质原材料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和可再生等特点,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原材料一般具有体积大、呈松散状态的缺点,故给其存储、运输带来极大困难,不但成本高,而且在存储、运输过程中损耗大,故在对其利用之前,必须对其压缩,尽可能减小其体积,才能以较低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现在将生物质材料压缩成型一般采用热压成型,先通过螺杆进行螺旋输送,然后在模具的模腔内通过螺杆和模腔的配合实现螺杆挤压成型,为了更好的实现压缩成型质量,一般在模具外套设电磁管,通过交流电源实现电磁加热。传统的挤出理论认为,材料在模腔内受到的挤压程度越大,其表面越光滑、致密性越大,故传统模具其模腔一般为收缩状,即其出口口径小于其进口口径,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螺杆伸入模腔内的螺纹深度一般较短,一般为30cm在50cm之间,故其力传导距离较短,挤压过程中正压力未能传入膜腔内的出料段,故未能实现挤压,对其致密性影响不大,且由于口径逐渐缩小,在材料的挤出过程中需要较大的挤压力才能将材料挤出去,这样不但影响出料效率,而且导致材料和模腔的摩擦增大,模腔的损耗提高,减少了模具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生物质材料的加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不影响生物质材料的成型质量,又能提高材料出料效率,提高模具使用寿命的生物质材料热压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膜腔包括沿入口端至出口端的挤压段和出料段,挤压段和出料段的轴线重合,挤压段为从外向内口径逐渐减小的八字形形状,出料段的各个部位的口径均为一致。
模腔的截面形状可以圆形、方形、菱形、六角形。
出料段的口径和挤压段的内口径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挤压段为八字形形状,使生物质材料能较容易的进入模腔内实现挤压,其出料段的各个部位口径一致,这样在生物质材料的出料过程中挤压力得到减小,提高了材料的出料效率,同时减小了其与模腔之间的磨损,提高了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物质材料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挤压段、2是出料段;
图2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3是螺杆、4是电磁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膜腔包括沿入口端至出口端的挤压段1和出料段2,挤压段1和出料段2的轴线重合,挤压段1为从外向内口径逐渐减小的八字形形状,出料段2的各个部位的口径均为一致。模腔的截面形状可以圆形、方形、菱形、六角形。出料段2的口径和挤压段1的内口径一致。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生物质材料通过螺杆3螺旋输送至模腔内的挤压段1,由于挤压段1为从外向内口径逐渐减小的呈八字形形状,故材料易进入模腔内,挤压成型后,进入出料段2,出料段2的各个位置均一致,出料段2的口径和挤压段1的内口径一致,由于口径一致,挤压力相对变小,使出料率提高,同时减少了和模腔之间的磨损,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在模具的外部外设一电磁管4,外通交流电源,实现对模具的加热,提高生物质材料的加工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经过洛氏54淬火处理,以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以模腔出料段2的口径49.5mm为例,经过研究螺杆3伸入其内的深度以80mm为佳,模具的长度定为355mm时,和原来出料段2的口径从53.5mm逐渐减少至49.5mm,螺杆3伸入其内的深度30mm,模具的长度定为352mm相比,其产品合格率从80%提升至95%以上,生产效率由120kg/h提升至200kg/h,产品的密度由0.8-1.0t/m3提升至1.2-1.4t/m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宣德兵,未经宣德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45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