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发电机组的碳罐连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032945.1 | 申请日: | 2008-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859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 发明(设计)人: | 肖亨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 地址: | 214028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发电 机组 连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携式发电机组的碳罐连通结构,具体地说是一种用在便携式内燃发电机组中,在吸附燃油蒸汽的碳罐与燃油箱间建立可靠联系的连通结构,属于内燃发电机组燃油挥发污染物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内燃发电机组油箱,为保持油箱内的常压状态,在加油口或油箱盖上设置有与大气相通的通气孔,油箱内燃油蒸发后形成的油蒸汽会通过该通气孔扩散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美国专利公开号为US 20050121004A1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通用发动机(General-Purpose Engine),该通用发动机用碳罐(canister)来吸收油箱内蒸发的油蒸汽,具有一个将油箱内部的油蒸汽引向碳罐的充气管道,该管道的一段布置在油箱之内,该管道上端的油气入口置于油箱的加油口顶面之下,该管道的下端从油箱下部的壳体穿出向外延伸。该技术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所述的向碳罐引导油蒸汽的充气管道,其入口端位于油箱加油口内,在铅垂方向上,此位置低于加油口的顶面,并且所述位于油箱内的充气管道基本垂直于水平方向布置,这就存在着下述隐患,一旦加油至完全的满箱状态,致使油面超过所述充气管道入口的高度时,部分燃油必将通过该充气管道入口流入充气管道,并在重力作用下毫无阻碍地流向碳罐,如此,碳罐内的部分活性炭吸附剂将被液态燃油所淹没,从而丧失吸附能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便携式发电机组的碳罐连通结构,结构紧凑,使用可靠,能够有效地阻止燃油流入碳罐,提高碳罐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燃油箱、一个用来吸附燃油箱中油蒸汽的碳罐,一个将油箱内部空间与碳罐相连通的双向导气管,以及一个将碳罐与发动机进气系统相连通的进气导管,燃油箱布置在发电机组一端的上部,加油口设在燃油箱的上面。所述双向导气管在特定定位结构处的高程比燃油箱加油口的顶面高出距离H,H=1~50mm。
所述双向导气管的部分管段设在发电机组壳体上的提携手柄之内。
所述提携手柄内设有保持所述双向导气管位置的定位结构。
所述加油口内外分别设有一个内导气口和一个外导气口,内、外导气口相互连通。
所述双向导气管的部分管段采用定形工艺进行了预定形,使其在自由状态下具有与提携手柄内弯转部分相适应的形状。
所述碳罐布置在便携式发电机组的机架构件上。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把双向导气管的一部分布置在高于加油口的位置,能够保证无论加油到何种状态,燃油都不会流入碳罐,确保碳罐能够在正常状态下工作,提高了碳罐的使用寿命。
2、巧妙利用便携式发电机组提携手柄高于燃油箱加油口这个特点,把双向导气管的最高通过点布置在提携手柄之内,既实现了本实用新型阻止燃油流入碳罐的初衷,又保持了发电机组的外观不受影响。
3、由于双向导气管在发电机组提携手柄到加油口段的一部分管子被定形地制成与包围在其周围的手柄结构形状相适应的弯转形状,并且在提携手柄内设有保持管子最高位置的定位结构,因此,发动机运转时的振动以及其它意外的牵拉动作,都不会使套接在加油口外导气口上的双向导气管发生松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碳罐连通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碳罐连通结构在便携式发电机组中的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碳罐连通结构的双向导气管在加油口部位及发电机组提携手柄内布置的剖面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的A向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的B-B剖面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4所示:主要包括:燃油箱1,加油口11,内导气口12,外导气口13,碳罐2,大气通孔21,双向导气管3,发动机进气导管4,发动机进气系统5,提携手柄6,定位结构61、61a、61b。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燃油箱1布置在发电机组一端的上部,碳罐2布置在靠近发电机组另一端的发动机进气系统5下边的发电机组机架构件上,加油口11设在燃油箱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开普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29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