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船用耐腐蚀密封圈座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2897.6 | 申请日: | 200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61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丁郁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16 | 分类号: | F16J15/16;F16J15/3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锡伍 |
地址: | 2242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用耐 腐蚀 密封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艉轴油润滑密封装置,尤其是安装和固定密封圈的密封圈座。
背景技术
船舶艉轴密封大多采用橡胶密封圈密封,分为油润滑密封和水润滑密封两种形式,阻挡海水从船舶艉轴部分进入仓内,橡胶密封圈是一个环形的橡胶件,在油润滑密封装置中,密封圈的外环两端面形成的骨架被夹持定位在密封座上,密封座固定在船体上,密封时依靠密封圈内环的唇口紧帖在艉轴衬套的周壁上。为了保证密封圈良好的工作,避免密封圈唇口和艉轴衬套之间出现干磨,产生高温而加快密封圈的磨损,允许有少量的润滑油泄漏,一是使唇口和轴套之间保持润滑;二是降低摩擦时产生的高温以起到保护密封圈的作用,因而密封座的内壁与油接触,要求材料的耐油性能良好,又由于船舶长时间在海上航行,后密封座的外表面浸没在海水里,长时间与海水接触,要求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良好,另外密封座还要求有一定的强度,保证密封圈的定位和支撑自身的重量,目前的后密封圈座以锰铜材料制成,其耐油性、耐腐蚀性及机械强度等物化性能均能满足要求,然而目前铜材价格上涨幅度较大,铜质密封圈座的成本也相应的居高不下,另外锰铜密封圈座制造工艺复杂,加工时间长,精度要求高,加工成本也相应的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船用耐腐蚀密封圈座,该船用耐腐蚀密封圈座成本低,物化性能好,且容易制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该船用耐腐蚀密封圈座,包括环状的密封圈座体,该密封圈座体的内壁凹陷形成润滑油循环室,该密封圈座体的外壁上开有与润滑油循环室连通的螺孔,所述的密封圈座由高分子材料制成,该密封圈座体的前后端均为阶梯形端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具有润滑油循环室,既提高润滑效果,又降低了工作温度,且制造简单,成本低。又由于船用耐腐蚀密封圈座体可以采用尼龙、ABS工程塑料、氟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这些材料的耐油性能、耐腐蚀性能、机械强度等物化性能均能满足要求,其次尼龙、ABS、氟塑料等材料易于成型加工,且容易达到较高的精度,省去了大量的金加工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锰铜材的价格远远高于尼龙、ABS、氟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也节约了大量的材料成本。还由于高分子密封圈座体可采用模具成型,或采用模具成型后再辅以简单的机械加工,制造过程不复杂、容易实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船用耐腐蚀密封圈座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船用耐腐蚀密封圈座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中,密封圈座体1呈环状结构,由ABS工程塑料制成,内壁凹陷形成润滑油循环室3,其周壁沿径向开有四个和滑油循环室连通的螺孔11、12、13、14,其中两个螺孔11、13分别与管接头连接(图中未画出),管接头与油箱连接,滑油循环室、管接头、油箱之间形成连通的油路,另外两个螺孔12、14用于安装螺塞(图中未画出),螺塞的作用是旋出螺塞后可排出滑油腔内沉积的废油,上螺孔12透气,下螺孔14放洩。
密封圈座体1的前后端面都是阶梯形端面,其中前上端面5上开有阶梯形通孔2,用于该密封圈座1和前级密封圈座15(或本体)的后上端面之间采用螺栓固定定位。前下端面5用于和前级密封圈座15(或本体)的后下端面之间夹持橡胶密封圈6的外环骨架,密封圈座体1的后下端面9和后级密封圈座16的前下端面夹持密封圈的外环骨架,密封圈座体1的后上端面10和后级密封圈座16的前上端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工作时密封圈座体1及所夹持的密封圈6处于静止状态,密封圈的唇口7贴合在艉轴轴套8上,起到密封作用,滑油循环室3中充满通过两管接头连接油箱循环的滑油,用于冷却唇口7的温度和润滑唇口7与轴套8之间的接触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28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