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磁通变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32560.5 | 申请日: | 2008-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516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峰;何艳峰;刘洪武;管瑞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主分类号: | H01H71/32 | 分类号: | H01H71/32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艳 |
地址: | 2155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断路器智能脱扣器的执行元件,特别是涉及一种磁通变换器。
背景技术
磁通变换器作为智能型脱扣器和断路器操作机构中的一个重要枢纽,用以致动断路器操作机构完成脱扣动作。它具有两个稳定状态,分别对应着一大一小两个不同的工作气隙,在小工作气隙时,永磁体提供磁力比工作弹簧力大,使打击杆保持在吸合位置;在大工作气隙时,工作弹簧力比永磁体的磁力大,使打击杆保持在释放位置。在正常工作时,磁通变换器保持在吸合位置,当有故障时,磁通变换器的线圈中会出现电流并产生磁通,该磁通抵消了永磁体所产生的磁通,使得施加在衔铁上的磁力迅速减少,在工作弹簧的作用下,打击杆快速释放,并把机械功传导给断路器操作机构,实现操作机构的脱扣。
磁通变换器作为一种面广量大的产品,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断路器工作的可靠性,因此如何提高磁通变换器的性能稳定性和成品合格率,以及简化生产降低成本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磁通变换器,如中国发明专利“电磁断路器”(公开号为CN1290949A)中所公开的磁通变换器,它是有一个盒状槽,用盖封闭着,在槽内部贴近内壁有一个环形线圈,线圈内有一个塑料套筒、一块永磁体和一个环形极靴,永磁体也是环形的,直接座落在槽的底部,与环形极靴贴近并相互接触,环形极靴分为内径不同的两段,套筒使永磁体和环形极靴靠近底部,永磁体和环形极靴里面是一个活动铁心,该活动铁心的一端靠近槽底,另一端则穿到盖外面,在活动铁心的环状凸肩和环形极靴之间设置有螺旋压簧,在环形极靴一段的内表面和活动铁心的外表面之间有一个固定气隙,而在活动铁心和槽底部之间有一个很小的工作气隙。这种结构的磁通变换器,其存在的不足是:永磁体、极靴、套筒均采用环形结构,制造复杂,成本高;上述安装结构,难于实现对弹簧和永磁体的配合矫正,致使磁通变换器的性能不稳定、成品合格率低,从而会影响断路器工作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维护方便、制作成本低、性能稳定、成品合格率高的磁通变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磁通变换器,包括外壳、轭铁、线圈、永磁体、可动衔铁、打击杆、工作弹簧,所述的外壳的两端端口分别形成有第一、第二开口,中间具壳腔;所述的轭铁为薄片形,有一对且呈平行状地设置在壳腔内,在至少一个轭铁上绕设有线圈;所述的永磁体放置在一对轭铁之间且与一对轭铁贴触;所述的可动衔铁位于壳腔内靠近于第一开口的一侧,与一对轭铁呈垂直设置,在可动衔铁与一对轭铁之间形成有运动方向上的工作气隙;所述的打击杆位于外壳外,其一端在穿过第一开口后与壳腔内的可动衔铁连接;所述的工作弹簧套设在打击杆与外壳之间;其特点是:还包括有一分磁片,该分磁片为薄片形,位于壳腔内靠近于第二开口的一侧,与一对轭铁呈垂直设置,在分磁薄片与一对轭铁之间形成有固定气隙。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对轭铁的截面形状为由窄缩段和扩设段构成的T形,线圈绕设在轭铁的窄缩段上,永磁体设置在一对轭铁的扩设段中间,且与一对轭铁贴触。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打击杆的一端形成有一卡头,与此相对应地,在所述的可动衔铁上开设有一卡头孔,通过卡头与卡头孔的配合可实现打击杆与可动衔铁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外壳在靠近于第一开口的外端端部窄缩成有一用于安装工作弹簧的弹簧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衔铁、轭铁以及分磁片均由铁磁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分磁片与一对轭铁之间形成的固定气隙中设置有垫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垫片是由非铁磁性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的优点之一、由于可动衔铁、轭铁以及分磁片均采用薄片形,便于加工制造、成本低且安装便捷;之二、由于分磁片通过第二开口可以最后装入外壳中,因此能较容易地调节固定气隙的参数,以完成对工作弹簧和永磁体的配合矫正,提高磁通变换器的性能稳定性和成品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各零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外壳内的衔铁、轭铁、垫片、分磁片、永磁铁的构成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磁路及气隙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轭铁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立体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打击杆的立体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未经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25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线路板的固定缓冲垫
- 下一篇:一种光栅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