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械提升式双循环厌氧反应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32472.5 | 申请日: | 2008-03-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01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 发明(设计)人: | 郭永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技学院 |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范晴 | 
| 地址: | 215011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 提升 双循环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反应器,特别涉及一种带有机械提升的双循环厌氧反应器。
背景技术
传统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是在UASB反应器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第三代超高效厌氧反应器。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可以看作是由两个UASB反应器叠加串联构成。由5部分组成:混合区、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其中内循环系统是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核心部分,由三相分离器、沼气提升管、气液分离器和污泥回流管组成。通过内循环系统,加强回流的污泥和进水的充分快速混合,提高传质效果。
传统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基本构造如图1所示,进水由反应器1底部进水管)进入第一反应室3,与厌氧颗粒污泥均匀混合,并产生沼气,在一级三相分离器22处进行泥水气的三相分离,分离出的污泥沿回流缝13滑回反应器底部。而沼气携带剩余污泥和水沿着沼气提升管23上升至反应器1顶的气液分离器25,被分离出的沼气从气液分离器25顶部的集气管6排走,分离出的泥水混合液沿着污泥回流管24返回到第一反应室3的底部,实现混合液的内部循环,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称号由此得来,废水经过第一反应室3处理后随即进入到第二反应室4,第二反应室4继续反应,反应过程同第一反应室3,最后处理过的上清液由出水管5排走。
与以UASB为代表的第二代高效厌氧反应器相比,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具有以下的技术优点:(1)容积负荷率高,在处理相同的废水时,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容积负荷是普通UASB的4倍左右,故其所需的反应体积仅为UASB的1/4~1/3;(2)液体上升流速大,水力停留时间短;(3)基建投资省,占地也更少;(4)反应器内生物量大,内循环液与进水混合均匀,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5)适用范围广,可处理低、中、高浓度废水以及含有毒物质的废水。
传内循环统厌氧反应器存在以下主要缺陷:
(1)内循环问题:传统IC反应器的循环系统通过三相分离器、沼气提升管、污泥下降管以及气液分离器等来实现,采用这种内循环技术,内部管路系统过多,占用了反应器的有效空间,影响了反应效率,也使得反应器结构和施工变得复杂。
(2)高径比问题:传统内循环厌氧反应器高径比一般为4~8,高度可达16~25m,甚至有些IC反应器的顶部还须设置避雷设施。过大的高径比将增加水泵的动力消耗,增加企业运行费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机械提升式双循环厌氧反应器,该新型厌氧反应器既能保留反应器内循环的优点,也使其结构得到简化,高度大大降低,造价及运行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械提升式双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反应器的底部设有进水管,进水管与反应器内的第一反应室连通,第一反应室上方连通有第二反应室,反应器上部设有出水管,反应器顶部设有集气管,所述反应器内上部设有纵向设置上下端开口的导流筒,所述导流筒和反应器侧壁之间设有导流板,导流筒内为第二反应室,第一反应室与第二反应室通过导流筒的下端开口直接连通,导流筒上方的导流板之间为集气室,集气室与集气管连通,导流筒和导流板之间为污泥回流区,导流板和反应器壁之间为沉降室,沉降室与出水管连通,第二反应室与污泥回流区通过导流筒上端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反应室和污泥回流区及沉降室之间设有向下斜向反应器壁的隔板,隔板前端与反应器壁之间构成回流缝,污泥回流区的下端和沉降室的下端连通并通过回流缝与第一反应室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技学院,未经苏州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24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反向馈电以太网装置
- 下一篇:一种浮水植物围栏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