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1479.5 | 申请日: | 2008-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81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徐斌;刘苏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H01R13/639;H01R13/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组装式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美国发明专利公开第US 20060160429A1号揭示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参专利说明书附图14及附图16可知,线缆连接器组件300内包括一绝缘本体301、一置于绝缘本体301内的印刷电路板305及与印刷电路板305相焊接并自绝缘本体301后端延伸而出的线缆101,绝缘本体301成型于印刷电路板305中后端及线缆101前端。
上述线缆连接器组件300的绝缘本体301是采用射出成型机一体射出成型于印刷电路板305及部分线缆101外,然其机械加工成本高,无法适用于加工成本低的人工组装,且单位时间内生产效率也不高。
是以,需要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组装、加工成本低且生产效率高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印刷电路板及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并自绝缘本体内延伸而出的线缆,所述绝缘本体上包括一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前端面向前延伸一定距离的上、下舌板部,所述印刷电路板包括具有对接用接触点的前端缘及与前端缘相对具有供线缆连接的接触点的后端缘,所述印刷电路板前端缘自绝缘本体主体部前端面向前延伸一定距离且位于上、下舌板部中间,所述上、下舌板部与印刷电路板前端缘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绝缘本体由上盖体及下盖体相互扣合而成,所述线缆自绝缘本体内水平向后或竖直向下延伸而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优点在于:由于线缆连接器组件为组装式,其绝缘本体可以通过预先成型及人工组装的方式完成,因而相比射出成型的机械加工,其组装成本较低,并适合业界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发展趋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1中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及第二实施例的锁扣件立体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沿图8中E-E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8中D-D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8中F-F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第一实施例包括绝缘本体2、收容于绝缘本体2内的印刷电路板3、与印刷电路板3电性连接并自绝缘本体2内向外延伸而出的线缆4、组装于绝缘本体2上的锁扣件5及将绝缘本体2与印刷电路板3锁固的螺钉6。
绝缘本体2由预先成型的上盖体21及下盖体22扣合而成,绝缘本体2为塑胶材料或其它材料。
请参阅图2至图3,上盖体21包括一主体部(未标示)及从主体部前端面上端缘水平向前延伸具有一定距离的舌板部216。其中主体部包括一顶壁211、从顶壁211下表面四周延伸而出的前壁212、后壁213及连接前壁212、后壁213的左、右侧壁214、215,上述壁面211、212、213、214围设形成一凹陷槽,舌板部216包括一前端部及一后端部,其中后端部的宽度与上盖体21顶壁211的宽度一样,前端部自后端部向前延伸而成且前端部两侧边逐渐向中间靠拢而与后端部两侧边呈一定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14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