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皱纹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内芯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31327.5 | 申请日: | 2008-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52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谢志坚;姚文讯;冯林芳;顾杰;袁雪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24/02 | 分类号: | H01R24/02;H01R9/05;H01R4/50 |
代理公司: | 宜兴市天宇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史建群;李妙英 |
地址: | 214205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皱纹 导体 射频 同轴电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是关于对皱纹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的改进,尤其涉及一种加工制造方便,连接可靠,电性能好的连接器内芯。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用皱纹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主要用于皱纹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间、及与设备连接的连接件,连接器内芯与电缆外导体连接性能,将直接影响连接强度和信号传输质量。较早连接方式,是靠两斜面配合连接(图1、2),此种连接由于两斜面间隙极小,焊锡不易渗入,难以实现能确保连接强度的可靠连接。中国专利CN2749070对此提出改进(图3、4),在连接内芯1连接斜面一部分通过加工形成内凹环槽3,使连接器内芯连接斜面与电缆皱纹管铜皮2结合面间形成一环状缝隙,以利于熔化焊锡渗入,确保焊接连接可靠。虽然上述改进,克服了完全斜面配合焊锡不易渗入结合斜面,易造成虚焊隐患的不足,然而由于内芯斜面实际极小,通过加工内凹环槽形成间隙较为困难,测量也极不方便,导致间隙加工及控制困难,生产效率低。如果两者间隙过大,两连接面间渗入过多焊锡,不仅会影响连接部位的导电性能,而且焊接时高温传入电缆会破坏绝缘层,进而影响产品高频传输性能;如果连接面间间隙过小,渗入焊锡少,又是容易造成虚焊,连接强度不够。因此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工方便,连接部一致稳定性和导电性能好的皱纹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内芯。
实用新型目的实现,主要改进是在连接器内芯斜面、连接波纹管未端处(相对于插入方向)加工有内凹环槽,两者焊接连接是在波纹管端部,波纹管外导体与连接器内芯仍然保持贴面接触,从而保证了连接部的导电性能,实现实用新型目的。具体说,实用新型皱纹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内芯,包括连接部位的锥斜面,其特征在于该锥斜面、连接波纹管外导体未端处有一内凹环槽。
所说内凹环槽,一种较好为呈上口宽0.5~2mm,深0.2-0.8mm的U形槽,可以通过车加工完成。
所说内凹环槽,一种更好为约一半左右在皱纹管连接端头内。
实用新型皱纹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内芯,由于在内芯连接斜面、连接皱纹管未端处,加工有焊接容放焊锡的环槽,通过凹槽存锡焊接,既可靠保证了同轴电缆皱纹管与连接器可靠连接和连接强度,任何情况都不会出现两者虚焊,同时此种连接方式,两者仍然为界面间无焊锡的铜导体接触连接,连接接触面大,接触电阻小,连接部导电性能好,不会改变两者的优良电连接,从而较好解决了连接强度和连接部电性能间关系,有利于改善三阶交调和电压驻波比,确保高频传输性能。内芯斜面皱纹管连接未端处加工凹槽,对环槽要求低,仅是容放焊锡,过深过浅均不会对连接部电性能及强度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不需考虑间隙大小,使加工变得更为简单容易。同时,未端处焊接容易,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灌入”式焊接时高温传入电缆破坏绝缘层的不足。实用新型连接一致性、稳定性、可靠性高,更适合于工厂大批量生产跳线,并可以采用机器焊接,还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将焊接环形凹槽设置在皱纹管连接端部区域,是构成本专利与现有技术的主要区别特征。
以下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示例性说明及帮助理解实用新型,但实施例具体细节仅是为了说明实用新型,并不代表实用新型构思下全部或限定技术方案,因此不应理解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一些在技术人员看来,不偏离实用新型构思的非实质性改动,具有相同或相似技术效果的简单改变或替换,均属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已有技术连接器内芯与电缆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2为图1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已有技术连接器内芯与电缆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3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实用新型连接器内芯与电缆配合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5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5、图6,实用新型皱纹管外导体射频同轴电缆连接器内芯,在连接器内芯1斜面、同轴电缆波纹管外导体2配合连接未端部,通过车加工有上口宽0.8mm,深0.5mm的U形槽,其中凹槽约有一半位于皱纹管连接端头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从本专利公开内容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变形,均具有相同技术效果,均应属于本专利保护范围,不再一一细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俊知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13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