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铁路环保型贯通地线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30901.5 | 申请日: | 2008-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30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子纯;姚勰;陈子洪;万进;张月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5/08 | 分类号: | H01B5/08;H01B7/17;H01R4/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247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 环保 贯通 地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铁路信号专用接地电缆。
背景技术
贯通地线是一种在铁路信号系统采用全线路统一接地方式的信号专用接地电缆,它可以保证全线路接地等电位,消除由于不同设备之间的电位差引起的不平衡电流。由于贯通地线与地和钢轨连接,可满足大型接地系统长期良好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实现了对人员和设备的有效防护。为了满足铁路接地更加严格的使用要求,需要开发一种具有导电性、环保性、耐腐蚀性、带断线报警特性的贯通地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环境污染的铁路环保型贯通地线,其解决了普通贯通地线无法快速找出损坏或断开部位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铁路环保型贯通地线,包括缆芯,其特征这处是,所述缆芯1包括绞合在一起的多根铜线2,其材料为铜、青铜、铝青铜或锡青铜。
上述每根铜线2上还可设置有防腐层5,所述防腐层5的材料为非金属材料,所述非金属材料为富锌涂料、纳米碳防腐导电涂料、石墨防腐导电涂料或镍粉防腐导电涂料。
上述缆芯1外部还可设置有综合防护层3。
上述综合防护层3为金属防护层32,其材料为锡、锌、铝、钢、镁、镍或以上金属的合金或以上金属的稀土合金。
上述综合防护层3为非金属防护层31,其材料为半导电聚烯烃屏蔽料、导电塑料或导电橡胶。
上述综合防护层3可由设置在外层的非金属防护层31和设置在内层的金属防护层的32构成。
上述缆芯1还包括至少一根测试线4,所述测试线4为绝缘单线,所述绝缘单线为带绝缘层的铜线。
上述测试线4的数量具体可为两根。
上述缆芯由7根铜线2或19根铜线2构成,其绞合方式为层绞式或同心式。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环保、无污染。本实用新型贯通地线中的综合防护层符合贯通地线的接地电阻要求,且均匀无污染材料,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2、可快速找出损坏或断开部位。在本实用新型的缆芯中设置至少一根带绝缘层的测试线,如果贯通地线在外力作用下损坏或断开,同时会造成该测试线的断开,引起报警系统报警,此时通过专用仪器的查找和计算,维修人员可以快速找到测试线的断开处,同时也快速找到了贯通地线的损坏或断开处。
3、使用寿命长。本实用新型的非金属导电防护层可对贯通地线中的铜缆芯起到很好的防腐和防护作用,可保证贯通地线长期工作的条件恶劣的环境中,并能经受住剧烈振动,使用寿命长。
附图图面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综合防护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采用7根圆铜线作为缆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采用19根圆铜线作为缆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两层综合防护层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缆芯2、铜线3、综合防护层31非金属防护层32金属防层4测试线5防腐层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环保贯通地线采用裸形式,即只由缆芯4组成。缆芯1由7根直径2.13mm的TR型软圆铜线2绞合而成,每根铜线2外设置有防腐层5,该防腐层5为一层纳米碳防腐导电涂料,缆芯1内层为1根铜线2,缆芯1外层6根铜线2绞合而成,其内层和外层间可设置一根测试线4。
参见图2,铁路环保型贯通地线由缆芯1和设置在缆芯1外部的综合防护层3组成。缆芯1由7根直径2.13mm的TR型软圆铜线2绞合而成,每根铜线2外设置有防腐层5,缆芯1内层为1根铜线2,缆芯1外层由6根铜线2绞合而成,其内层和外层可设置一根测试线4,综合防护层3为非金属防护层31,其材料为导电聚烯烃料。
参见图3,铁路环保型贯通地线由缆芯1和设置在缆芯1外部的综合防护层3组成。缆芯上由19根直径为1.53mm的TR型软圆铜线2按同心式绞合,中心位置放置1根铜线2,其余18根铜线2围绕中心铜线2呈两层圆周排列,其中内层均匀分布6根铜线2,外层均匀分布12根铜线2,缆芯1内设置有两根测试线4;综合防护层3为非金属防护层31,其材料为半导电聚烯烃屏蔽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09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