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0761.1 | 申请日: | 2008-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53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汤志山;王勇;杨生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汤志山 |
主分类号: | B62L1/00 | 分类号: | B62L1/00 |
代理公司: | 泰州地益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云鹏 |
地址: | 225312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摩托车 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涉及电动摩托车随动毂闸上安装的零件,属于电动摩托车毂闸上的装配件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电动车随动闸上,也需要安装定芯轴,但随动毂闸与随动闸结构不完全相同,在电动车随动闸闸盒的反面不需要加装衬盘,蹄块组上的摩擦材料只与闸盘内壁相摩擦即可刹车;而在电动摩托车的右随动毂闸上,蹄块组上的摩擦材料要与轮毂内壁相摩擦后才能刹车,为了能有效地与轮毂内壁相摩擦,在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的闸盒反面需要加装衬盘,使蹄块组垫高,才能使摩擦材料与轮毂内壁相摩擦,因此,迫使定芯轴的结构要求作新的设计,才能适合电动车右随动毂闸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定芯轴轴身分别与圆轴、八角轴相连接,圆轴与调节碗螺纹轴相连接,八角轴外端连接有铆合翻边,以上构成定芯轴整体轴。
一种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其特征在于定芯轴(1)的定芯轴轴身(4)一端与圆轴(3)相连接,另一端与八角轴(5)相连接,圆轴(3)与外端的调节碗螺纹轴(2)相连接,八角轴(5)与右蹄片圆轴(6)相连接,右蹄片圆轴(6)外端与铆合翻边(7)相连接,上述各部分在同一条轴线上,构成定芯轴(1)整体轴。
本实用新型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的作用是一端穿装在左蹄片八角孔内并与右蹄片垫片相铆合,另一端穿装在闸盒腰圆孔内,并可安装调节碗,通过调节螺钉推动调节碗,从而推动定芯轴,带动左、右蹄片和其上的摩擦材料移动,从而可调节摩擦材料与轮毂内壁之间的间隙,提高制动效果,这些就是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结构的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的结构和形状说明如下:
定芯轴的定芯轴轴身为圆轴,穿过闸盒后面的衬盘,定芯轴轴身的一端连接有一段直径小于定芯轴轴身的圆轴,该圆轴穿装在闸盒腰圆孔中,该圆轴与外端的调节碗螺纹轴相连接,调节碗螺纹轴为外螺纹轴,在螺纹轴上可以安装调节碗和螺母;定芯轴轴身的另一端连接有八角轴,八角轴外形为正八角形,与左蹄片下端的八角孔相配合,八角轴与右蹄片圆轴相连接,右蹄片圆轴与外端的铆合翻边相连接,铆合翻边内为中空圆形翻边,以便与右蹄片的垫片相铆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的优点是定芯轴轴身长度长,外径大,强度高,可与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相配套使用,制作容易,装卸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1)三维示意图。
图2:为本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1)仰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电动摩托车右随动毂闸用定芯轴(1)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和图3,各图中:(1)为定芯轴,(2)为调节碗螺纹轴,(3)为圆轴,(4)为定芯轴轴身,(5)为八角轴,(6)为右蹄片圆轴,(7)为铆合翻边。
定芯轴轴身(4)为圆柱轴,长度为:19.5毫米,外径为:13毫米。定芯轴轴身(4)穿过闸盒后的衬盘。
定芯轴轴身(4)上端连接有圆轴(3),圆轴(3)穿装在闸盒腰圆孔中,圆轴(3)的外径小于定芯轴轴身(4)的外径。
圆轴(3)外端连接有调节碗螺纹轴(2),调节碗螺纹轴(2)为外螺纹轴,用来安装调节碗和调节碗螺母。
定芯轴轴身(4)下端连接有八角轴(5),八角轴(5)外形为正八角形轴,与随动毂闸左蹄片的八角孔相配合,八角轴(5)对边距离小于定芯轴轴身(4)的外径,大于右蹄片圆轴(6)外径。
八角轴(5)下端连接有右蹄片圆轴(6),右蹄片圆轴(6)安装在右蹄片下端圆孔中。
右蹄片圆轴(6)下端连接有铆合翻边(7),铆合翻边(7)为空心圆翻边,与右蹄片上的垫片铆合在一起。
定芯轴轴身(4)是定芯轴(1)的主体,定芯轴(1)由调节碗螺纹轴(2)、圆轴(3)、定芯轴轴身(4)、八角轴(5)、右蹄片圆轴(6)和铆合翻边(7)组成一体轴,它们都在同一条轴线上,定芯轴(1)总长度为:41.8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汤志山,未经汤志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07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