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供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8041.1 | 申请日: | 2008-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574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肖平;江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C10/18 | 分类号: | F23C10/18;F23L9/06 |
代理公司: | 西安慈源有限责任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潘宪曾 |
地址: | 71003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流化床 锅炉 二次 风供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供风装置。
技术背景
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流动主要分为下部的密相区流动和上部的稀相区流动,下部密相区即锥段是燃烧发生的主要场所;其风量的给入采用分级送风,一次风由炉膛底部布风板给入,起流化和燃烧供风的作用;二次风由炉膛下部密相区不同高度的四周壁面喷口给入,补充燃烧所需氧量。因此,二次风的及时给入对燃烧效率影响很大。随着循环流化床锅炉容量的增大,炉膛截面增大很多,二次风喷口距离炉膛中心的距离可达几米到十几米,使二次风喷口给入的二次风很难靠喷射和扩散到达炉膛中心区域,使炉膛中心区域处于严重缺氧状态。试验证明,炉膛中心缺氧在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中普遍存在,由于炉膛中心广大区域缺氧,导致燃料燃烧不充分,特别是锅炉飞灰可燃物高,降低了锅炉效率。为了解决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供给问题,一般采用降低炉膛宽度,或者增加二次风的穿透能力,如提高二次风流速或射流动量等措施,但这些方法均受到其它因素的限制,且效果也十分有限。我国引进ALSTOM公司的“裤衩”腿结构,将炉膛下部一分为二,降低了二次风喷口距离炉膛中心的距离,显著改善了炉内氧量供给情况,但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运行可靠性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供风装置,通过将炉膛下部二次风喷口附近的壁面向炉膛内凹入,使二次风供风喷口由离炉膛中心更近的位置向炉膛内供风,用于改善炉膛燃烧中心区域氧浓度场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风供风装置包括炉膛下部壁面1,炉膛下部壁面1的二次风供入部分区域向内凹出的凹台3,在凹台3上布置不同高度的二次风供风管2,二次风供风管2向内伸入到凹台3的内壁。
凹台3由水冷壁管或耐火防磨浇注料制成,可以是垂直或倾斜结构,二次风供风管2的角度可以是水平或倾斜的,其喷口可以布置在凹台3的正面或侧面等不同位置。
凹台3嵌入炉膛的深度、高度和具体尺寸根据锅炉容量和炉膛下部结构确定,并考虑防磨要求,处理成矩形、弧形等形状,以减轻磨损。凹台3嵌入炉膛的深度100mm-2000mm、高度为从布风板至其上6500mm的范围内。
传统二次风供风方式是将二次风供风喷口布置于炉膛密相区壁面1上,炉膛壁面没有大的凹凸。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内凹式二次风供风系统,增加炉膛中心燃烧供风量,改善了燃烧区域氧浓度场分布,消除了炉膛中心缺氧的现象,提高了锅炉燃烧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风供风装置结构简单,可同时适用于新建锅炉设计和已有锅炉的技术改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风供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风供风装置结构示意图的A-A向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风供风装置结构示意图的B-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的二次风供风装置包括炉膛下部壁面1,炉膛下部壁面1的二次风供入部分区域向内凹出的凹台3,在凹台3上布置不同高度的二次风供风管2,二次风供风管2向内伸入到凹台3的内壁。
实施例1: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供风装置,包括炉膛下部壁面1,炉膛下部壁面1的二次风供入部分区域向内凹出的凹台3,凹台3嵌入炉膛的深度为1000mm、高度为布风板至上6000mm,处理成矩形形状,以减轻磨损。在凹台3上布置2个高度分别为5500mm和2000mm的二次风供风管2,二次风供风管2向内伸入到凹台3的内壁。凹台3由水冷壁管制成,采用垂直结构。二次风供风管2的角度采用水平的,其喷口布置在凹台3的正面。
实施例2: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二次风供风装置,包括炉膛下部壁面1,炉膛下部壁面1的二次风供入部分区域向内凹出的凹台3,凹台3嵌入炉膛的深度为1200mm、高度为布风板至上6000mm,处理成矩形形状,以减轻磨损。在凹台3上布置1个高度为5500mm的二次风供风管2,二次风供风管2向内伸入到凹台3的内壁。凹台3由耐火防磨浇注料制成,采用倾斜结构,倾斜角度为18°。二次风供风管2的角度为水平的,其喷口布置在凹台3的正面。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80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