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儿手背静脉输液固定罩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26768.6 | 申请日: | 2008-08-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42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 发明(设计)人: | 孙文菊;张彦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文菊 |
| 主分类号: | A61M5/52 | 分类号: | A61M5/5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764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儿 手背 静脉 输液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临床医疗辅助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小儿顺利输液的输液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给儿童输液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儿童不配合,儿童自制力差,手背部乱动,造成针头脱落或刺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而需要重新穿刺,这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传统的方法是用硬纸壳折叠成长条形或用废药盒放在手掌下,用胶布缠绕固定,缺点是操作麻烦。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婴幼儿输液固定器”,包括矩形托板和系带,其矩形托板一端的板面两侧对应缩窄为托板窄部,托板一侧边至少固定两条平行的系带之一端,系带另一游离端头内面设有的尼龙搭扣与托板对应侧及下面的尼龙搭扣粘接。这种输液固定器虽然将手较好的固定在托板上,防止了手背乱动,但由于穿刺部位仍裸露在外面,整个手部活动或输液管牵拉时,仍容易出现输液针头脱离血管,使输液部位外渗、肿胀,输液失败。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行输液器存在的穿刺部位裸露在外,易受外力的作用,如扯、拉、摩的影响,造成穿刺输液失败的问题,提供一种小儿手背输液固定罩,可以防止穿刺部位不受外力影响,手腕和手指不易随便转动,保证输液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输液固定罩包括底板、罩体,所述底板的形状似人的手状,即较宽的手掌处和较窄的手腕状,所述罩体为透明的,设有一定的弧度,其弧度大小正好与人手的厚度相吻合,所述底板的前端与罩体的前端为活动连接,所述罩体可以以活动连接处为轴实现翻转,所述罩体扣在手腕处的截面为圆弧形,与底板手腕处扣合时,正好形成一个放置手腕的空腔,所述罩体手腕处的内壁上设有多条直径稍大于输液管直径的凹槽,所述在底板手腕处上设有用来固定罩体的固定带。
使用时,翻转罩体,将已经穿刺成功的小儿手平辅在底板上,然后将罩体扣在底板上,将输液管扣入罩体手腕处的凹槽内,然后用固定带将罩体固定在底板的手腕处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在手形底板上设有一透明的带弧度的罩体,再加上输液管固定在罩体凹槽内,所以保证了穿刺部位不受外力的影响,小儿可以随便翻转手腕,输液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在A—A处的剖视图
图3为图1在B—B处的剖视图
图中:1、底板 2、罩体 3、铰链处 4、穿刺针 5、手背 6、输液管 7、凹槽 8、固定带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该输液固定罩包括底板1、罩体2,底板1的形状似人的手状,即具有较宽的手掌处和较窄的手腕状,罩体2为透明状,设有一定的弧度,其弧度大小正好与人手的厚度相吻合,底板1的前端与罩体2的前端为活动铰链连接,罩体2可以以活动铰链连接处为轴实现翻转,罩体2扣在手腕处的截面为圆弧形,与底板1手腕处扣合时,正好形成一个放置手腕的空腔,罩体2手腕处的内壁上设有多条直径稍大于输液管直径的凹槽7,在底板1手腕处上设有用来固定罩体2的固定带8。
使用时,翻转罩体2,将已经穿刺成功的小儿手平辅在底板1上,然后将罩体2扣在底板1上,将输液管6扣入罩体2手腕处的凹槽7内,然后用固定带8将罩体2固定在底板1的手腕处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文菊,未经孙文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67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