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调控供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025066.6 | 申请日: | 2008-07-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63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 发明(设计)人: | 姜爱国;陈善龙;邹泰贵;王登富;王登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冶金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3B11/16 | 分类号: | E03B11/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0308***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调控 供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区域供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智能调控供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区域性尤其是小区的供水设备其供水方式及节约环保方面都在慢慢的寻求着良好的改进,以达到用户的要求及国家环保标准。但是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控制方式来满足现代化建设和生活所需的要求。现有技术的设备适用范围有限,串接在压力管网上有的很难以二次加压的方式进行供水,从而加大了水利资源的经济投资,甚至还加大了占地面积,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充分的利用管网压力或自来水源,设备的自动化控制不明确,有的设备在过流、过载、欠压、缺水及压力等保护措施上明显不足,节能效果不明显,设备安装烦琐,安装拆卸或是维修的施工周期较长,达不到环保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调控供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该智能调控供水装置,包括供水罐、出水管,其结构是供水罐罐体上部设置有进水口、压力平衡器、呼吸阀接口,供水罐罐体下部通过连接管与罐体相平行的分水管垂直连接,分水管通过三路并联的管路与出水管平行连接,其中,位于分水管两端的两路管路上分别设置有依次串联的蝶阀、管道离心泵、蝶阀,中路管路上设置有智能调节器,中路管路与出水管的连接处设置有远传表接口;罐体下部还设置有远传表接口;出水管管路上设置有安全阀接口。
供水罐罐体横卧式放置。
连接管与分水管之间采用法兰连接。
管路上的蝶阀、管道离心泵采用法兰连接。
进水口设置有进水口法兰,呼吸阀接口设置有呼吸阀接口法兰。
管道离心泵是单级单吸管道离心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该智能调控供水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适用范围广,可串接在压力管网上或者作为二次加压供水,节省投资,节约占地面积。充分利用管网压力或自来水源,通过智能调节器和压力平衡器来实现节能自动化运行。具有过流、过载、欠压、缺水及压力等保护功能。当用在自来水直供系统时,系统会根据用水量及自来水压力来调节水源运行情况,以达到节能之目的。另外还具有安装非常简单、施工周期短、安全可靠、易于维护等特点。
该智能调控供水装置的工作原理是:该装置配有离心泵、供水罐、压力平衡器、智能调节器。压力水源进入设备,当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该装置恒压运行,保证系统正常供水。当自来水压力达到供水压力时,由微机控制柜来控制智能调节器,以达到水泵低速运转或停止运行,由管网直接通过智能调节器向系统供水。当管网压力过低时,由压力平衡器来调节供水次数及供水量大小。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分别表示:
1、供水罐,2、进水口,3、压力平衡器,4、呼吸阀接口,5、连接管,6、分水管,7、出水管,8、蝶阀,9、管道离心泵,10、智能调节器,11、远传表接口,12、安全阀接口,13、进水口法兰、14、呼吸阀接口法兰,15、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智能调控供水装置作以下详细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调控供水装置,包括供水罐1、出水管7,其结构是供水罐罐体横卧式放置,供水罐1罐体上部设置有进水口2、压力平衡器3、呼吸阀接口4,供水罐1罐体下部通过连接管5与罐体相平行的分水管6垂直连接,连接管与分水管之间采用法兰连接。分水管6通过三路并联的管路与出水管7平行连接,其中,位于分水管6两端的两路管路上分别设置有依次串联的蝶阀8、管道离心泵9、蝶阀,管路上的蝶阀、管道离心泵采用法兰连接。中路管路上设置有智能调节器10,中路管路与出水管7的连接处设置有远传表接口11;罐体下部还设置有远传表接口11;出水管管路上设置有安全阀接口12。进水口2设置有进水口法兰13,呼吸阀接口4设置有呼吸阀接口法兰14。管道离心泵采用单级单吸管道离心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冶金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济南冶金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50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