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湿法窑专用布袋收尘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22171.4 | 申请日: | 200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85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克鑫;颜世荣;李洪刚;张鹏;郭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6/02 | 分类号: | B01D46/02 |
代理公司: | 淄博科信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俊荣 |
地址: | 10008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湿法 专用 布袋 收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法窑专用布袋收尘器,用于氧化铝行业的氧化铝熟料窑(湿法)窑尾的收尘,也可以用于水泥行业的湿法水泥窑或其它行业的湿法窑炉后的收尘。
背景技术
在氧化铝生产中,现有的氧化铝熟料窑(湿法)窑尾的收尘装置,主要有旋风收尘器与电收尘器两级收尘设备,采取串联方式由管道和排风机连接组成,熟料窑立烟道后面紧接着旋风收尘器,旋风收尘器后面依次连接排风机和电收尘器,电收尘器的出口连接着烟囱。熟料窑尾烟气中的大颗粒在立烟道中沉降、中颗粒在旋风收尘器中在离心力作用下得到分离,重力和机械力不能分离的细颗粒须通过电收尘器的电场力作用才能得到回收。电收尘器结构相对较为复杂、投资比高、运行耗电较高、易出现故障,维护工作量大。如果检修和维护跟不上,电收尘器的排放浓度就会超标。在工业连续生产中,即使不计成本,也难以保证有充足的检修和维护时间,因此,选择一种维护工作量小、排放浓度更低、运行成本更低的新型收尘设备替代原来的电除尘器成为必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法窑专用布袋收尘器,能够保证收尘效果,而且运行费用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湿法窑专用布袋收尘器,包括旋风收尘器、排风机和连接管,旋风收尘器的进口连接湿法窑的立烟道,其旋风收尘器的出口通过连接管依次连接布袋收尘器和排风机,排风机的出口连接着烟囱。
可以在旋风收尘器与布袋收尘器之间的烟道上装有带冷风阀的冷风支管并与大气连通,支管后面的烟道上装有热风阀。
本实用新型既可适用于新建湿法窑,也可适用于已有的湿法窑的窑尾收尘系统改造,即在湿法窑原有收尘方式的基础上,保留旋风收尘器,将原电收尘器更换为布袋收尘器,并将排风机由电收尘器进口的位置移置到布袋除尘器出口的位置。布袋收尘技术已经很成熟,本实用新型的布袋收尘器具有一般布袋收尘器的优点,既维护工作量小、收尘尘效果好。其投资虽然比一般的布袋收尘器高,但也比电收尘器的低。布袋收尘器的阻力虽比电收尘器的高一些,但由于它的除灰机理是过滤,因此,处理同样多烟气的综合电耗还是低于电收尘器的。大量的试验和实践证明本实用新型较原有的收尘器系统具有运行能耗低和运行费用低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中,旋风收尘器与布袋收尘器之间的烟道上装有带冷风阀的冷风支管并与大气连通,支管后面的烟道上装有热风阀。在湿法窑开窑的烘窑阶段,短时间内烟气中粉尘含量低、烟气温度低、烟气中的湿气易结露,此时须关闭热风阀、开启冷风阀。当窑操作不正常造成窑尾温度高到接近布袋的耐温上限时,需要适当打开冷风阀控制风温,以保护收尘器内部的布袋不受损坏。正常情况下,冷风门完全关闭,以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浪费。
本实用新型湿法窑专用布袋收尘器,实现了窑尾烟气收尘工艺流程的重新组合,引入了收尘效果好的布袋收尘器,能够保证收尘效果,而且运行费用低,利于企业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湿法窑立烟道 2、旋风收尘器 3、烟道 4、热风阀 5、布袋收尘器 6、排风机 7、烟囱 8、冷风阀 9、冷风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上述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湿法窑专用布袋收尘器,包括旋风收尘器2、排风机6和各连接烟道,旋风收尘器2的进口连接湿法窑立烟道1,旋风收尘器2的出口通过连接烟道依次连接布袋收尘器5和排风机6,排风机6的出口连接烟囱7,旋风收尘器2与布袋收尘器5之间的烟道3上安装有冷风支管9,烟道3上安装有热风阀4,冷风支管9上安装有冷风阀8。
从湿法窑立烟道1出来的烟气依次经过旋风收尘器2和布袋收尘器5后,由排风机6排放到烟囱7。能够有效地降低湿法窑粉尘的排放,布袋收尘器的排放浓度能够达到30mg/标准立方米以下,对大气的污染很小,同时起到回收熟料粉尘的作用,具有技术、经济和环保三方面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21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