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2104.2 | 申请日: | 200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86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申文明;任勇;胡卫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J2/05 | 分类号: | F24J2/05;F24J2/24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103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热水器 真空管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的改进,属于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对于太阳能热水器来说,真空管的好坏最终决定了其吸收热量的多少。目前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进行热交换的水都是在真空管内壁构成的腔体内,也就是说参与热交换的水是全部的水,如果太阳光不足,要想加热大量的水,根本不现实,水温因为比较低而往往达不到使用要求。这种状况在阴雨天或者冬天比较明显,通常情况下,太阳能热水器冬天根本无法使用,使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所以为在冬天或者阴雨天得到符合使用要求的热水,目前太阳能热水器通常会设置电加热装置,然而,此举必然会增加能耗,不符合节能降耗的主流。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只能对全部的水加热,从而造成如果太阳光不足时,水温达不到使用要求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可在阴雨天或冬天供应符合使用要求热水的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包括真空管和与其配合的带有进水孔、出水孔的盖,还包括端部固定于所述盖下部的棒状体,其本体轴对称的设置有具有均匀深度的凹槽,凹槽内则设置有密封带,所述真空管通过该密封带恰好对棒状体左右限位;所述出水孔与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上部连通。
上述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所述盖相应于所述密封带设置有密封带孔。
上述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所述棒状体上端中心设置有螺纹盲孔,所述盖则相应设置有通孔。
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内部设置有棒状物,相应减小了真空内部尺寸,但真空管接受阳光的面积没有改变,相应于真空管内进行热量交换的水量大大减少,同时加速了真空管内水的温升,提高了热性能,这部分水通过出水孔流入太阳能热水器水箱的上部,使水箱上层水先热起来,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冷水始终处于水箱底部,上层水比通常原有真空管结构的水箱内的水温高12~20摄氏度,可以满足正常使用。棒状体的本体轴对称的设置有具有均匀深度的凹槽,凹槽内则设置有密封带,所述真空管通过该密封带恰好对棒状体左右限位,以保证棒状体在真空管固定的稳定性,并且可以把刚进入真空管的冷水与经过加热的热水隔离开,两部分水仅经过下端部相连通,更有利于阳光不足时对少量水的热交换,以增加水的温升。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主视图全剖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的棒状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的盖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的棒状体俯视示意图。
图中:1、盖,2、进水孔,3、密封带,4、出水孔,5、真空室,6、真空管,7、棒状体,8、凹槽,9、本体,10、密封带孔,11、通孔,12、螺纹盲孔。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说明一下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
参照说明附图1至4,本实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包括真空管6和与其配合的带有进水孔2、出水孔4的盖1,:还包括端部固定于所述盖1下部的棒状体7,其本体9轴对称的设置有具有均匀深度的凹槽8,凹槽内则设置有密封带3,所述真空管6通过该密封带恰好对棒状体7左右限位;所述出水孔4与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上部连通。其中棒状物其形状和真空管内壁相应,尺寸要小一些,两者之间为参与热交换的水,该棒状物可以采用橡胶等材质制造。
为便于密封带的固定,所述盖1相应于所述密封带3设置有密封带孔10,这样密封带就可以穿出,在真空管外面固定。当然因为密封带夹持在真空管内壁和棒状体之间,且凹槽8也对密封带进行限位,基本上也可以满足对其固定的要求。
对于棒状体的固定,最好是采用通过螺栓将其固定于盖上,紧固牢靠,并且方便拆装。这样就需要在所述棒状体7上端中心设置有螺纹盲孔12,所述盖1则相应设置有通孔11。同时为了更好的紧固,也可以在棒状体上端部设置凸部,而在该上相应设置凹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21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