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射吸式生物质气净化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21852.9 | 申请日: | 2008-05-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61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 发明(设计)人: | 丁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磊 |
| 主分类号: | B01D45/16 | 分类号: | B01D45/16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维斗 |
| 地址: | 272009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射吸式 生物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净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射吸式生物质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质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居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第四位,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我国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国内已建立1000多座农村生物质气化集中供应站,并规划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生物质发电站,推广家用小型生物质气化炉技术。但是,在生物质热解气化工艺过程中,突出存在除焦成本高、工艺复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导致生物质气化炉在气化过程中产生的焦油难排放,由于燃气中焦油含量大,造成对后续的输配系统、用户的用气系统中的管道堵塞和灶具前的流量燃气表、灶具口径堵塞,气化炉燃气热值利用率低,甚至无法使用这种情况,制约了生物质能源技术在全国大范围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射吸式生物质气净化装置,将雾化中的焦油颗粒与水份再次的从燃气中脱离,除焦效果好、成本低、工艺简单,适合推广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射吸式生物质气净化装置,包括进气管、出气管、筒体、导流吸气管、导流喷射管,所述的进气管穿过筒体左侧的端盖与筒体内的导流喷射管的一端连接,导流喷射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出气管穿过筒体右侧的端盖与筒体内的导流吸气管的一端连接,导流吸气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在所述的导流吸气管和导流喷射管上有射吸孔。燃气经进气管进入导流喷射管内,经过导流喷射管上的射吸孔,使燃气的流速急剧加大,从而使燃气中的焦油及灰尘颗粒产生急剧的碰撞,相互粘合,集成质量比较大的颗粒,大颗粒的焦油及灰尘由于流速加快形成了喷射,使大部分焦油残留在筒壁上,气体从导流喷射管喷射出来后,进入导流吸气管,质量大的焦油及灰尘颗粒形成的一种离心作用,再次把焦油吸出,从而达到了分离燃气焦油的目的,大大减少了维修保养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筒体左侧和各侧的端盖为可拆卸端盖。这样可以通过拆卸筒体两侧的端盖很方便的清洗或维修筒体内部的导流吸气管和导流喷射管,保证了除焦工序的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射吸孔均匀分布在导流吸气管和导流喷射管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筒体的下部与筒体外的排污管连接,排污管上有排污阀。残留在筒壁上的焦油可以通过排污管排出筒体外。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射吸式生物质气净化装置,包括进气管、出气管、筒体、导流吸气管、导流喷射管,进气管穿过筒体左侧的端盖与筒体内的导流喷射管的一端连接,导流喷射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出气管穿过筒体右侧的端盖与筒体内的导流吸气管的一端连接,导流吸气管的另一端为封闭端,在所述的导流吸气管和导流喷射管上有射吸孔。是将生物质燃气中的焦油及灰尘颗粒,通过导流的射吸原理,让燃气中的焦油及灰尘颗粒产生急剧的粘结,使其产生碰撞与离心运动降到25um,改变了以往的秸秆气化系统中所存在的焦油含量大的弊病,降低了燃气中的焦油及灰尘含量,大大延长了后续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设备维修费用,减少了繁重的维修劳动强度,使用安全可靠,应用效果好,适合在农村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1-进气管,2-端盖,3-导流喷射管,4-筒体,5-导流吸气管,6-出气管,7-排污阀,8-排污管,9-射吸孔,10-螺栓。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所示,射吸式生物质气净化装置,包括进气管(1)、出气管(6)、筒体(4)、导流吸气管(5)、导流喷射管(3),进气管(1)穿过筒体(4)左侧的端盖(2)与筒体(4)内的导流喷射管(3)的一端连接,导流喷射管(3)的另一端为封闭端;出气管(6)穿过筒体(4)右侧的端盖(2)与筒体(4)内的导流吸气管(5)的一端连接,导流吸气管(5)的另一端为封闭端,在所述的导流吸气管(5)和导流喷射管(3)上均匀分布有射吸孔(9)。左右两端盖(2)与筒体(4)通过螺栓(10)连接,筒体(4)的下部与筒体(4)外的排污管(8)连接,排污管(8)上有排污阀(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磊,未经丁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18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