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急发电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21693.2 | 申请日: | 2008-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35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永君 |
| 主分类号: | F03D9/00 | 分类号: | F03D9/00;F03D11/02;H02K7/18 |
| 代理公司: | 潍坊鸢都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庆德 |
| 地址: | 261041山东省潍坊市奎文***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急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急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用电情况紧张的局面基本扭转,但是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限电、缺电的情况非常普遍。停电以后,人们通常采用的应急措施是使用蜡烛照明或者使用应急发电机组发电提供照明,其不足之处在于:1、蜡烛提供的照明,亮度低,只适合在密闭、无风的室内使用,蜡烛燃烧后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对人体造成伤害,蜡烛不但可以照明,还是一种燃料,所以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引发火灾;2、目前市面上的应急发电机组通常是使用柴油机或汽油机作为发电机的动力源驱动发电机进行发电,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油,成本高且效率低,对家庭而言,很不实用;3、风力发电机必须在有风的环境中使用,在一般家庭中很难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节能环保、供家庭或集体使用的应急发电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应急发电装置,包括安装在台架上的发电机,其结构特点是:发电机的转轴上固接有转盘,沿转盘外周均匀分布有风翅,台架上设有与风翅的迎风面对应的气管。
工作原理:众所周知,发电机是通过其转轴的转动带动转子切割磁力线来实现机械能向电能转换的,本发电机转轴转动的动能是通过转盘来获得的,转盘的转动是由气吹动转盘边部的风翅所带动的,本应急发电装置的气源为压缩空气或蒸汽,压缩空气事先存储在储气罐中。
工作过程:当遇到停电时,将储气罐的出气管与本应急发电装置的气管接通,开启储气罐放气阀门,压缩空气便从气管中吹出来,因为气管与风翅的迎风面对应安装,所以风翅的受气面积最大,获得的压力最强,转换效率最高,风翅在压缩空气的推动下,带动转盘顺着气流方向旋转,当气流稳定时,转盘转速恒定,所产生的电压参数也就稳定了,详细而言,发电机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是由发电机本身决定的,根据公式f=pn/60(p为发电机磁极对数;n为发电机转轴的转速)可知,发电机的频率决定于发电机的转速和磁极对数,当发电机确定后,磁极对数也就确定了,发电机所发出的电只与发电机转轴的转速有关,转速越快,频率越高。气压越高,气流越快,转盘的转速越高,所获得电压频率也就越高。
在上述应急发电装置中,风翅位于转盘边部的一侧或中部。相应的,与风翅对应的气管也位于台架的风翅所在侧,当风翅位于转盘边部的一侧时,气管也位于台架的风翅所在侧,气管出气口与风翅迎风面对应,当风翅位于转盘边部的中部时,气管就与台架的转盘边部对应,气管出气口与风翅迎风面对应。
在上述应急发电装置中,风翅也可位于转盘边部的两侧,对称排列或错位间隔排列。相比较而言,当风翅在转盘两侧对称排列时,因为两个风翅同时受力或同时不受力,所以发电机产生的电流和电压会有一个理论上的波动,但对于家庭供电而言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其优点在于转盘两侧受力均匀,不会对转盘及发电机造成机械上的影响;当风翅在转盘两侧错位间隔排列时,因为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风翅受力,转盘每时每刻的受力情况都比较均匀,所以发电机产生的电压和电流的波形比较稳定,其缺点在于转盘两侧的风翅间隔受力,使转盘一直受到一个方向交变的轴向力,对转盘在机械上有一定的影响,但当转盘转动平稳后,影响不是很大。
在上述应急发电装置中,转盘为板状或网状。当转盘为板状结构时,其优点在于转盘转动时在转盘所在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较小,其不足之处是转盘自身重量较重;当抓盘为网状结构时,其优点在于转盘自身重量较轻,不足之处是转盘转动时,网节间会遇到空气的阻力。
综上所述,本应急发电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节能环保,特别适合家庭或集体使用。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应急发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应急发电装置的右视图;
图3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中:1为发电机,2为转盘,3风翅,4为台架,5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永君,未经王永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16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