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通气式鼻腔止血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1062.0 | 申请日: | 200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66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刘磊;李春艳;庞宗领;王绪增;林均武;李立峰;崔国慧;徐鹏;徐继梅;刘飞;李厚杰;汤伟;陈皓;马贺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磊;李春艳;庞宗领;李厚杰;汤伟;林均武;刘飞;陈皓;马贺贺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7000山东省枣庄市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气 鼻腔 止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通气式鼻腔止血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鼻腔止血器,只包括充盈气囊,无中心通气功能,缺少支架作用,对卧床病人不易吸除鼻咽部分泌物,充盈气囊不能完全独立控制,医疗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疗效果好的通气式鼻腔止血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气式鼻腔止血器,其特点是其中包括前气囊、柔性中间通气管道,柔性中间通气管道穿过前气囊中部并与之固定密封连接,前气囊上安装有前气囊管,前气囊管与前气囊相通。
该通气式鼻腔止血器还包括后气囊,柔性中间通气管道穿过后气囊中部并与之固定密封连接,后气囊上安装有后气囊管,后气囊管与后气囊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前气囊、后气囊的大小压力压迫出血部位,尤其是鼻后孔出血,从而达到止血功能。由于鼻腔、鼻后孔解剖结构复杂且不规则,尤其对于视不清出血部位的中后部出血,本实用新型中的前气囊、后气囊可塑变形性压迫,可以恰到好处起到止血作用,同时保障鼻腔通气呼吸,因此本实用新型医疗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充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一种通气式鼻腔止血器,如图1、2所示,其中包括前气囊2、柔性中间通气管道3,柔性中间通气管道3穿过前气囊2中部并与之固定密封连接,前气囊2上安装有前气囊管,前气囊管与前气囊2相通;在本实施例中,该通气式鼻腔止血器还包括后气囊4,柔性中间通气管道3穿过后气囊4中部并与之固定密封连接,后气囊4上安装有后气囊管,后气囊管与后气囊4相通;在本实施例中,前气囊管、后气囊管上分别安装有充气装置1;在本实施例中,充气装置1其中包括气包5、充气管9、位于充气管9内的进气装置,前气囊管、后气囊管分别与气包5固定密封连接,前气囊管、后气囊管分别与气包5空腔相通,充气管9内分别带有左侧的进气空腔11和右侧的充气空腔12,气包5与右侧的充气管9固定密封连接,气包5空腔与进气空腔11相通,进气空腔11和充气空腔12之间的充气管9内侧壁上带有一圈进气挡板7,进气挡板7中部带有进气通孔8,进气装置其中包括进气杆13、压缩弹簧6,进气杆13穿过进气通孔8,进气通孔8左侧的进气杆13上带有一圈进气板,进气板与进气通孔8相对应,压缩弹簧6左端安装在进气空腔11内侧壁上,进气板左侧的进气杆13穿进压缩弹簧6内,压缩弹簧6右端接进气板左侧面;在本实施例中,充气空腔12内的进气杆13右端安装有注射器针管10,充气空腔12内侧壁与注射器针管10外侧壁相对应并与之密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柔性中间通气管道3为弹性硅胶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用注射器针管10推动进气杆13左移,利用注射器进行充气,气体自注射器针管10经进气通孔8、进气空腔11、气包5空腔、前气囊管(后气囊管)进入前气囊2(后气囊4),从充气空腔12内侧壁拔出注射器针管10,压缩弹簧6压迫进气板,使进气板密封进气通孔8,对前气囊2(后气囊4)充气完毕。充气完毕后用注射器针管10推动进气杆13左移,使进气板脱离进气通孔8,对前气囊2(后气囊4)进行放气。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鼻腔、鼻咽、鼻后孔出血的治疗,利用前气囊2、后气囊4,对出血部位起到压迫止血作用,可单独、分开控制,充盈压力大小可利用注射器针管10进行调节。柔性中间通气管道3为弹性硅胶管,放置治疗时病人痛苦小,且不易受压变形,有效保障鼻腔通气,同时对于卧床昏迷病人,可兼顾经柔性中间通气管道3吸引鼻、咽部分泌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磊;李春艳;庞宗领;李厚杰;汤伟;林均武;刘飞;陈皓;马贺贺,未经刘磊;李春艳;庞宗领;李厚杰;汤伟;林均武;刘飞;陈皓;马贺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10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