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远红外热辐射发热地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0365.0 | 申请日: | 200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907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那春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那春彦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秉利 |
地址: | 266034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热辐射 热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远红外热辐射发热地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房屋传统的采暖方式一般有:空调采暖、暖气片采暖、取暖器采暖。
对于空调采暖来说,居室空调采暖的方式在中国南方地区被普遍的采用。经过数个冬季的使用后,空调采暖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第一,空调出风口设置较高,不利于热的传导和扩散;第二,强制空气对流采暖造成室内扬尘严重,并且人体舒适度降低;第三,能耗高,空调作为一种以制冷为主的产品,其工作原理决定了它的制热效率远低于其制冷效率。
对于暖气片采暖来说,暖气片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现有的常见采暖方式。这种采暖方式是利用空气循环对流的原理,将暖气片的热量传递到室内。这种方式热效率较低,热传递损耗大,室内温差明显。接近暖气片的区域温度较高,远离暖气片的区域温度较低。
对于取暖器采暖来说,取暖器采暖是一种个人局部采暖产品,热效率低、能耗高,并且有些产品光污染严重,“电—热”转换效率低下,不适合用做室内整体采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热转换效率高且供热均匀的地暖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远红外热辐射发热地暖装置,包括控制器,以及由该控制器控制的发热网络;所述发热网络为均匀排列的棒状发热体,所述棒状发热体的两端通过导线连接至所述控制器,由所述控制器调节控制流经所述棒状发热体电流大小;并且,所述棒状发热体的内部为碳与聚乙烯的混合物,该混合物的外部由树脂包覆。
优选的,所述树脂为聚乙烯树脂。
其中,所述棒状发热体两端的内部与所述导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棒状发热体两端通过连接器与所述导线连接;并且,所述连接器为“T”形,包括树脂注塑的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导电金属体,该导电金属体的一端与所述棒状发热体的内部连接,另外两端连接所述导线。
其中,所述壳体与所述棒状发热体端部通过插接方式连接,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导电金属体与棒状发热体端部的内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碳和聚乙烯的混合材料作为发热元件,当其内部有电流通过时,会放射出波长8~14μm的远红外线,而这种远红外线会加热周围环境物质,其远红外线的辐射率为90.06%,这种加热方式决定了电热转换率较高,可以达到98%,并且由于所述棒状发热体均匀的分布在地板下,因此供热均匀。
此外,远红外线的加热方式也决定了发热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设定温度;且无污染,并具有保健理疗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远红外热辐射发热地暖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远红外热辐射发热地暖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棒状发热体的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外形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应用的环境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参考图1,图示了本实用新型远红外热辐射发热地暖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包括控制器1,从控制器1引出的两根导线2,两跟导线之间有电压差,封闭后形成闭合回路;还包括,平行均匀排列的多个棒状发热体3,所述棒状发热体3通过连接器4与导线2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参考图2,其棒状发热体3也为均匀分布,但是并不是如图1所示实施例的两两平行。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同样包括控制器1、导线2、棒状发热体3及连接器4,并且其连接关系与图1类似,在此不作重复阐述。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1连接电源,控制器1内部设置可调电阻,用户通过调节电阻阻值的大小来改变接入电路的总阻抗值,从控制流经棒状发热体3的电流的大小,达到了调节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棒状发热体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棒状发热体3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位于其内部的碳与聚乙烯的混合物32,另一部分是包覆在所述混合物外部的聚乙烯树脂31。所述碳与聚乙烯的混合物32(粉状混合物)通过压制而成型,形成紧密结合的混合物,由于其中含有碳元素,因而其具有导电的特性,而对于碳与聚乙烯的混合材料来说,当其中有电流通过时便会产生远红外线,这是其本身的属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那春彦,未经那春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03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膜片电磁阀
- 下一篇:一种全阴天光照模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