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轮用双内胎应急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18155.8 | 申请日: | 2008-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78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宋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康 |
主分类号: | B60C5/22 | 分类号: | B60C5/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02山东省济南市二环东路12***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内胎 应急 系统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轮用双内胎应急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许多车辆的轮子为了减震均设置了充气的内胎和具有保护功能的橡胶外轮胎。由于内轮胎有较高的压力,因此由内胎的突然爆裂而造成事故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虽然有人对此提出过改进意见,但其成效总不能令人满意。为此,本发明推出一种适用于充气车轮的双内胎应急系统。应用该系统的双内胎充气车轮当一个内胎出现意外爆裂时,另一个内胎在应急系统的作用下能够适时的得以再充气,从而保障车轮其外轮胎能够正常运行、避免造成事故。经检索未发现有雷同结构的发明。
发明内容
目前,带有内胎的车轮虽然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它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车轮在快速运行时若其内胎突然爆裂,那么车辆就要产生倾斜或跑偏,为此常常要出现事故。本实用新型推出的车轮用双内胎应急系统,其目的就是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该应急系统的基本方法是:在橡胶外轮胎内放置两个充气内胎,而且它们共联一个高压气包,一旦一个内胎出现爆裂,高压气包会瞬间向另一个内胎进一步充气,依此避免车辆出现倾斜或跑偏。
一种车轮用双内胎应急系统,它是由里侧内胎、外侧内胎、外轮胎、轮辐、车轴、气体分配阀、高压气包、单向阀、中管路、左管路、右管路构成;气体分配阀由两端呈密封状的缸体和活塞构成,活塞将缸体其内腔分隔为上内腔和下内腔,在缸体的壁上对应上内腔和下内腔分别设有通孔,在缸体其壁的中部设有通孔;在高压气包其壁上设有通孔和用于气体输入的单向阀;里侧内胎和外侧内胎分别置于车轮其外轮胎内的两侧;中管路联通于气体分配阀的通孔和里侧内胎的进气孔;左管路联通于气体分配阀的通孔和外侧内胎的进气孔,右管路联通于气体分配阀的通孔和高压气包的通孔;当里侧内胎和外侧内胎的内部气压均衡时,气体分配阀内的活塞会将中部设有的通孔给予封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降低或避免由于车轮内胎爆裂而造成的意外事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构成示意图。
图2为气体分配阀示意图。
图3为高压气包剖面示意图。
各图中,1、里侧内胎,2、外侧内胎,3、外轮胎,4、轮辐,
5、车轴,6、气体分配阀,7、缸体,71、上内腔,72、下内腔,8、通孔,9、通孔,10、通孔,11、活塞,12、高压气包,13、通孔,14、单向阀,15、中管路,16、左管路,17、右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它由里侧内胎(1)、外侧内胎(2)、外轮胎(3)、轮辐(4)、车轴(5)、气体分配阀(6)、高压气包(12)、单向阀(14)、中管路(15)、左管路(16)、右管路(17)构成;
在正常应用状态下,里侧内胎(1)和外侧内胎(2)分置于车轮其外轮胎(3)的内两侧;当里侧内胎(1)和外侧内胎(2)的内部气压均衡时,气体分配阀(6)内的活塞(11)将其内腔均分为上内腔(71)和下内腔(72),且将通孔(10)给予封闭;高压气包(12)其壁上设有进行气体输入的单向阀(14);各管路的联接情况是:
气体分配阀(6)经中管路(15)联通于通孔(8)和里侧内胎(1)的进气孔;气体分配阀(6)经左管路(16)联通于通孔(9)和外侧内胎(2)的进气孔;气体分配阀(6)经右管路(17)联通于通孔(10)和高压气包(12)的通孔(13)。
若里侧内胎(1)发生爆裂时,里侧内胎(1)内的气压则要瞬间下降。与此同时,与里侧内胎(1)联通的气体分配阀(6)的上内腔(71)其气压也随之下降。这样,在上内腔(71)和下内腔(72)之间气压差的作用下,其一,活塞(11)被推到上内腔(71)处;其二,与里侧内胎(1)联通的通孔(8)被活塞(11)封闭。同时,高压气包(12)内的压力依次经通孔(13)、右管路(17)、通孔(10)、通孔(9)、左管路(16)和外侧内胎(2)的进气孔而进入外侧内胎(2),将外侧内胎(2)进一步充气,瞬间膨胀起的外侧内胎(2)充满外轮胎(3)的内腔。为此,该系统可降低或避免由内胎突然爆裂而造成的事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康,未经宋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181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永磁铁氧体磁瓦湿压成形全倒角模具
- 下一篇:十一复合六角冲针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