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二极管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017542.X | 申请日: | 2008-0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97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 发明(设计)人: | 杨长灿;王荣胜;杨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G01R31/02;G01M17/007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晋弘 |
| 地址: | 233010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空调 电磁离合器 二极管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电产品中的电器部件检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二极管及线圈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共由三部分构成:即传动轮、电磁线圈、衔铁,工作时电磁线圈通电产生磁场,通过始终运转的传动轮产生电磁力,使传动轮与衔铁吸合。断电磁力消失,弹簧复位,衔铁与传动轮分离,传动轮空运转。传统线圈在断电后,线圈存在残留感应电动势,断电磁力不能立即消失,衔铁与传动轮不能有效分离。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人此前已经提交过一份关于在离合器线圈中并联二极管以消除线圈存在残留感应电动势的专利申请,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何准确有效的检测出所连接的二极管以及线圈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目前却是一项空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二极管检测装置,以解决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生产过程中对其中所连接的线圈及二极管的检测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二极管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直流稳压电源(01)和一个AC/DC转换电源(02),直流稳压电源输出端连接一个由正向电流表A+、反向电流表A-和电压表V组成的显示比较单元(03),显示比较单元(03)的输出端与三联转换开关(05)对应连接,AC/DC转换电源(02)输出端连接一个由正向显示报警电路和反向显示报警电路组成的显示报警单元(04),正向显示报警电路和反向显示报警电路均与三联转换开关(05)对应连接,当三联转换开关拨向正极时,正向电流表A+和分压电阻R1、R2以及并接在R2两端的电压转换开关K组成正向检测回路,正向检测回路和输出接线柱正向相连,正向显示报警电路与AC/DC转换电源接通;当三联转换开关拨向负极时,反向电流表A-和输出接线柱反向相连并组成反向检测回路,反向显示报警电路与AC/DC转换电源接通。
所述的正向显示报警电路包括由继电器1JS及其触点和灯泡D3组成的显示支路,由正向电流表A+的触点及1JS触点、报警器P1及灯泡D1组成的报警支路;反向显示报警电路包括由继电器2JS及其触点和灯泡D4组成的显示支路,由反向电流表A-的触点和2JS触点、报警器P2及灯泡D2组成显示支路。
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内设有线圈,线圈两端并联一个二极管,上述技术方案中,当三联转换开关拨向正极时,正向电流表A+和分压电阻R1、R2以及并接在R2两端的电压转换开关K组成正向检测回路,并和输出接线柱正向相连,即直流稳压电源(01)与离合器线圈及二极管正向连接,二极管正向导通,通过选择分压电阻R1、R2的阻值,可以在正向电流表A+上显示电流数值(如0.8A),它和设定的二极管正向导通的电流范围比较,当显示电流数值在0.8A正负0.1A范围内,都是正常的,说明有二极管并且连接正确,正向显示报警电路与AC/DC转换电源接通,并有声光报警;若显示电流数值小于0.4A,说明二极管接反或损坏。
当三联转换开关拨向负极时,反向电流表A-和输出接线柱反向相连并组成反向检测回路,即直流稳压电源(01)与离合器线圈及二极管反向连接,二极管截止,反向电流表A-显示直流稳压电源(01)加在线圈两端形成的电流,如设定为0.4A左右,说明线圈良好,否则为不合格产品,并使反向显示报警电路与AC/DC转换电源接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可精确迅速的检测二极管安装是否正确、二极管是否为不合格产品以及线圈是否为合格产品,给生产和操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下面将结合最佳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175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