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弹簧动力的折叠床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13780.3 | 申请日: | 200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38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洪涛 |
主分类号: | A47C19/22 | 分类号: | A47C19/22;A47C19/12;A47C17/52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曲宝威 |
地址: | 116100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弹簧 动力 折叠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生活用品,特别是一种平时不占用空间的基于弹簧动力的折叠床。
背景技术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宾馆,床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之一,现有的床均是有一个支撑在地面上的床架,床架上方设有床垫及卧具等,整个床体始终占用房间内的一部分空间,对于较小的房间显得比较拥塞。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时打开、平时收起而不占用空间、为人们在室内提供了较大活动区域的基于弹簧动力的折叠床,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弹簧动力的折叠床,其特征在于:设有立式箱体,立式箱体的下部与床架的一端转轴连接,形成通过转轴可将床架转动折叠在立式箱体内侧的状态,床架的另一端设有支腿,在床架与立式箱体之间设有助力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弹簧动力的折叠床,其中所述的立式箱体的下部内侧固定有安装板,床架的侧边固定有转臂,转臂与安装板之间转轴连接,所述的助力弹簧的一端与安装板相接,助力弹簧的另一端与拉架相接,拉架与转臂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弹簧动力的折叠床,其中所述的支腿与床架之间为转轴连接,在床架的底面设有装饰用底板。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弹簧动力的折叠床,其中所述的转臂与安装板之间转轴处设有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弹簧动力的折叠床,由于在立式箱体的下部与床架的一端转轴连接,形成通过转轴可将床架转动折叠在立式箱体内侧的状态,床架的另一端设有支腿,在床架与立式箱体之间设有助力弹簧,使用时可将床架自立式箱体内转出,通过另一端的支腿支于地面,此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用手可将床架向立式箱体内侧转动,使床架扣合在立式箱体内,平时不占用空间,增大了房间内的活动面积,使较小的房间也能有足够的活动区域;收起和转出床架也十分方便,弹簧的助力作用可使本折叠床在转动床架时省力,容易操作。
由于在立式箱体的下部内侧固定有安装板,床架的侧边固定有转臂,转臂与安装板之间转轴连接,所述的助力弹簧的一端与安装板相接,助力弹簧的另一端与转臂相接,因此转轴连接处整体结构简单,强度高,寿命长,好安装,易维修。
由于支腿与床架之间为转轴连接,在床架的底面设有装饰用底板,因此收起床架时可将支腿转至床架与立式箱体的内侧,底板与立式箱体形成衣柜状,外观整洁舒适。
由于转臂与安装板之间转轴处设有轴承,使转动更为灵活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床架打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床架折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床架折叠至立式箱体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转臂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床架打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床架折叠至立式箱体内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1为立式箱体,可采用木板或其他制作家具用板制作。7为金属框架或木制结构的床架。立式箱体1的下部与床架7的一端通过转轴10连接,使床架7相对于立式箱体1可转动,形成通过转轴可将床架7转动折叠在立式箱体1内侧的状态。床架7的另一端安装有支腿9,当床架7自立式箱体1内侧转出时,可通过支腿9支撑在地面上。在床架7与立式箱体1之间安装有助力弹簧3,当收起床架7时,可充分利用助力弹簧3的弹力,达到省力的目的。
立式箱体1与床架7之间的转轴连接结构如下:立式箱体1的下部内侧螺钉固定有金属材料的安装板2,床架7的侧边螺钉固定有金属材料的转臂5,通过转臂5与安装板2的转轴连接将床架7与立式箱体1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助力弹簧3的一端与安装板2的侧边上的孔相挂接,助力弹簧3的另一端与拉架4上的孔挂接,拉架4与转臂5之间轴连接。
支腿9呈拐角状,与床架7的上面之间通过转轴8连接,使支腿9可转至床架7的上面,收起床架7时支腿9可藏于立式箱体1内侧。在床架7的底面安装有装饰用底板6,使收起床架7时底板6与立式箱体1形成衣柜形状,外观整洁美观。
为了方便转动床架7,在转臂5与安装板2之间的转轴10处安装有轴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洪涛,未经张洪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137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交流电源侦测装置
- 下一篇:微波低波段超微型选频放大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