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出气壳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13621.3 | 申请日: | 2008-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947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8 |
| 发明(设计)人: | 吕红卫;刘志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B39/00 | 分类号: | F02B39/00 |
| 代理公司: | 大连万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 发 |
| 地址: | 116021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车 柴油机 涡轮 增压 出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出气壳。
背景技术 在已有技术中,绝大多数机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为ZN310或ZN315系列涡轮增压器,该型增压器虽具有高效率、高压比的优点,但在作为增压器重要零部件的出气壳生产、维护和检修中,经常发生如下质量问题:一是壳体铸造后由于腔体结构复杂,造成清砂困难,直接影响增压器清洁度;二是由于加工出气壳螺栓孔两次装夹,造成固定支架的螺栓孔不同心,组装支架后支架底面不平,在机车运用中因柴油机振动受力使得支架或螺栓经常断裂;上述出气壳两个质量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增压器的可靠性,加大了增压器的维护成本。为此改进涡轮增压器出气壳结构,提高增压器质量和保证铁路内燃机车运用可靠性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出气壳内腔结构简单、出气壳底部两侧固定支架的螺栓孔同心性好的内燃机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出气壳。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是:这种内燃机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出气壳包括冷却水腔、回油腔、出气壳底部两侧固定支架的螺栓孔,出气壳上部左侧设有形状简单的与其下部回油腔相通的回油腔及形状简单的冷却水腔,出气壳右侧端面设有口径大于其出气壳口径1/2并与形状简单的回水腔相通的回水口,出气壳底部两侧固定支架的相应的螺栓孔呈阶梯形分布。出气壳上部左侧的回油腔和冷却水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长方形、键槽形、椭圆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现有的出气壳冷却水腔腔体复杂,存在多处清砂死角,使得铸造后该处的清砂非常困难,现有的出气壳出水口较小,同样清砂困难。本实用新型将腔形复杂的冷却水腔改变为形状简单的回油腔和形状简单的冷却水腔,加大了回水口的口径,并且与回水口相通的回水腔结构简单,这样清砂工具均能接触到,清砂干净彻底;现有的出气壳底部的压气机端支架固定螺栓孔与涡轮端支架固定螺栓孔需两次装夹加工,这使得螺栓孔的同心度产生偏差,组装后压气机端支架和涡轮端支架底面不平行,引起支架螺栓受力,发生疲劳断裂,影响增压器正常运转。本实用新型由于出气壳底部两侧固定支架的相应的螺栓孔呈阶梯形分布,这样压气机端支架固定用螺栓孔与涡轮端支架固定用螺栓孔可以一次装夹加工完成,提高了加工的精度,保证了压气机端和涡轮端支架底面的平行度,提高了内燃机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出气壳的产品质量,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内燃机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出气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现结合附图作如下说明:请参照图1图2,现有的内燃机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出气壳,包括腔形复杂的冷却水腔1、回油腔2、需要二次装夹加工的出气壳底部的压气机端支架固定螺栓孔4与涡轮端支架固定螺栓孔3,回水口5较小。请参照图3图4,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出气壳上部左侧设有形状简单的与其下部回油腔相通的回油腔2及形状简单的冷却水腔1,出气壳右侧端面设有口径大于其出气壳口径1/2并与形状简单的回水腔相通的回水口5,出气壳底部两侧固定压气机端支架螺栓孔4和相应的固定涡轮端支架螺栓孔3呈阶梯形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136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