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立温敏开关串联电阻并联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10003.3 | 申请日: | 2008-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38504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费春祥;邬洲雄;芦日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美宝控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B17/06 | 分类号: | G08B17/06;G01K7/16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贤明 |
地址: | 110034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立 开关 串联 电阻 并联 线型 火灾 探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火灾探测报警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准确测量报警点位置的分立温敏开关串联电阻并联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并联双金属温度开关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由两条探测导线之间并联多个双金属温度开关组成。正常温度条件下,所有双金属温度开关开路,视为探测器不报警状态,当感温火灾探测器的某一段受热达到一定的温度时,该段中的双金属温度开关闭合,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由于双金属温度开关达到动作温度后输出一个开关信号,且探测器上每一个双金属温度开关动作的输出信号是相同的,所以无法准确定位探测器的报警点,给工程应用带来很多不便。另外,双金属温度开关报警输出的开关信号与两条探测导线短路所产生的短路故障信号相同,无法区分,所以无法满足国家标准GB 16280-2005《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标准第1号修改单第二条的要求,该条明确要求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不能将短路故障误报成火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分立温敏开关串联电阻并联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能够实现火灾探测报警,准确测量报警点位置,同时又能区分火灾报警与线路短路故障,可以进一步提高探测器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分立温敏开关串联电阻并联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由微机接线盒和感温电缆组成,其特征在于感温电缆是在两条长度20~200m的导线上每隔0.2~1m的距离分别并联多个温敏元件,所述的温敏元件由双金属温度开关串联一个不同阻值的电阻。
所述的导线可以是裸导线,两根导线是相互平行的。
所述的导线还可以是覆有绝缘护套的导线,两根导线在每两个温敏元件之间是绞缠的。
所述的两根导线,还可以是其中一个为芯状导线,另一个为套状导线,芯状导线同轴套在套状导线内,两根导线之间设有绝缘层。
所述的分立温敏开关串联电阻并联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还包括一个外护套,外护套将感温电缆包覆在内。
在实际应用中,每个温敏元件上串联的电阻的阻值都不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具有可恢复的特性。双金属温度开关具有可恢复的特点,当感温电缆受热双金属温度开关动作报警后,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双金属温度开关能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2、准确测量电缆报警点的位置。由于在感温电缆上每隔0.2~1m并联一个温敏元件,而每个温敏元件是由双金属温度开关串联不同阻值的电阻,因此每个温敏元件的阻值是不同的,所以不同报警点的报警电流都不同,微机接线盒根据采集到的电流大小就能准确地测量出报警点的具体位置。
3、能够区分电缆短路故障和火灾报警,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双金属温度开关串联了电阻后,报警电流与导线短路电流有明显的区别,从而使微机接线盒能够识别出火灾报警和电缆短路,使探测器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火灾探测报警,准确测量报警点位置,同时又能区分火灾报警与线路短路故障,可以进一步提高探测器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较现有的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
分立温敏开关串联电阻并联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由微机接线盒2和感温电缆组成;感温电缆是用两根平行等距的裸导线1,导线1上并联多个温敏元件,温敏元件是双金属温度开关3串联不同阻值的电阻4,即电阻R1、R2、R3......Rn为不同阻值的电阻,然后一起包覆在绝缘外护套(图中没有显示)内制成,导线的直径为φ0.5mm~φ2.5mm,长度为20~200m,温敏元件的间隔为0.2~1m。
微机接线盒2和感温电缆组成一个完整的信号采集电路,微机接线盒2用来采集感温电缆的报警电流值,输出报警信号并计算报警点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美宝控制有限公司,未经沈阳美宝控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100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