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异型玻璃单元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9147.7 | 申请日: | 2008-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03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李楚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楚非 |
主分类号: | E04C2/38 | 分类号: | E04C2/38;E04C2/54;E04B2/88;G02B27/0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0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异型 玻璃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异型玻璃以及使用该异型玻璃组成的异型玻璃 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建筑物普遍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其外部的装饰材料,但同时 玻璃幕墙又存在严重的反光危害,其中白亮污染是玻璃幕墙造成的最普 遍的一类光污染。对此的解决办法通常有下面几种:一种是采用反光系 数低的玻璃作为制造玻璃幕墙的材料,但是采用反光系数低的玻璃也并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另一种方法是在玻璃幕墙上涂覆一层涂料, 但这种方法不仅昂贵,无法大规模应用,而且极易造成由涂料引发的环 境污染;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网格遮挡,但是这种方法又不美观。
由于现有的玻璃幕墙存在上述问题,所以国外一些国家已经禁止使 用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物的外部装饰。而目前我国还没有此类立法,在我 国和世界上其他未禁止使用玻璃幕墙的大多数国家高大建筑物的玻璃幕 墙引起的光污染问题还在继续。另外采用平面玻璃的建筑物无法达到防 止雷达探测的问题。
因此,实有必要设计一种全新的异型玻璃以及使用该异型玻璃组成 的异型玻璃单元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由高大建筑物外部装饰的玻璃幕 墙引发的白亮光污染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针对平面玻璃的雷达探 测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异型玻璃单元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物理几何光学原理 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异型玻璃单元并应用于现代建筑物的玻璃部分, 通过改变现有玻璃幕墙中玻璃单元的玻璃结构解决现有玻璃幕墙普遍存 在的镜面反光问题,同时还可以有效解决针对平面玻璃的雷达探测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异型玻璃单元是这样设计的:
一种异型玻璃单元,该异型玻璃单元作为建筑材料,包括一块凹面 玻璃、一块凸面玻璃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凹面玻璃和凸面玻璃并把所述两 块玻璃结合成一个整体单元的框架。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凹面玻璃第二凹面和所述凸面玻璃的第一 凸面靠近,并且凹面玻璃和凸面玻璃的焦点重合、大小规格相同、正负 焦距绝对值相同。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凹面玻璃是单面具有凹形的玻璃或者是双 面都具有凹形的玻璃;所述凸面玻璃是单面具有凸形的玻璃或者是双面 都具有凸形的玻璃。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凹面玻璃和所述凸面玻璃使用相同类型的 玻璃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异型玻璃单元还包括能固定异型玻璃单元 的边框,所述边框可以包围在所述凹面玻璃和凸面玻璃的外表面也可以 嵌入到凹面玻璃和凸面玻璃的内部,用于遮挡和固定玻璃边缘的部分。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凹面玻璃或凸面玻璃是包括矩形、圆形、 三角形在内的规则形状和其他不规则的多边形。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异型玻璃、异型玻璃单元可以应用在现代建筑物 的玻璃部分,通过改变现有玻璃幕墙中玻璃单元的玻璃结构,避免造成 白亮光污染,同时还可以解决针对平面玻璃的雷达探测问题,并且本实 用新型的异型玻璃、异型玻璃单元通过改变现有玻璃结构的物理学方法 设计而成无污染、成本较低、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一束平行光和一束斜射光入射到本实用新型的异型玻璃单元 上之后的折射光与反射光的光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了不影响人眼对物体的识别本实用新型的异型玻璃 单元1采用凹凸异型玻璃单元为一组。本实用新型的异型玻璃单元1包 括一块凹面玻璃10、一块凸面玻璃12以及用于固定所述凹面玻璃10和 凸面玻璃12并把所述两块玻璃结合成一个整体单元的框架(未示出)。
所述凹面玻璃10包括其左面的第一凹面和右面的第二凹面,所述的 凸面玻璃12包括其左面的第一凸面和右面的第二凸面,所述“左”、“右” 指的是图1中的方向。优选地,所述第一凹面朝向室外,而所述第二凸 面朝向室内。
从图1所示的光路图中可以看出,自然光入射到本实用新型的异型 玻璃单元1上之后其反射光呈发散状,因此可以避免出现目前常见的高 大建筑物引起的白亮光污染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楚非,未经李楚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91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