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晶面板框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7280.9 | 申请日: | 2008-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9975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25 |
发明(设计)人: | 苏峰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峰平 |
主分类号: | H05K5/00 | 分类号: | H05K5/00;G09F9/35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戈泊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面板 框架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晶面板框架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专供液晶显示器及其液晶面板使用的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外壳是由一金属框架及一塑料壳座对接组成,以共同固定液晶面板与其相关元件。
此类公知金属框架通常是以大面积的金属板料冲压成型,亦即,在整片金属板材上保留框架所需部分,其余则完全冲压裁除,此种传统加工方式所造成的缺点为耗费材料及成本高,同时,此种冲压成型方式应力过于集中,而使得平面度不理想。为改善上述缺点,目前公知液晶面板框架是以四个长形板片或两个L形板片对接组成,如图1所示中,将两个上下相对长形板片10与左右相对两个长形板片11互相对接,并且配合以焊接方式固定结合成矩形框板12及其开口13,然后如图2所示,先冲切去除矩形框板12外周的多余部分,再依图3所示,于矩形框板12外周折设各侧折边14,以制成液晶面板框架15。
但是公知液晶面板框架15的长形板片10、11彼此间以相对端边对接,而与其开口13边缘对齐于同一直线上,以致影响框架15的结构强度,平面度较不理想,并且容易扭曲变形,因此必须再加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面板框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框架整体结构强度,避免轻易扭曲变形,并且具备较佳平面度,可供产业上利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液晶面板框架包含有:同状相对的上框板、下框板,以及同状相对的左框板、右框板设于该上框板、下框板之间,由该上框板、下框板、左框板及右框板对接组成矩形框架;该左框板、右框板的上下端各设成一对接端边,该上框板、下框板朝向左框板、右框板的上下端各延伸突出一对接端部,以相对接合该左框板、右框板的对接端边。
于较佳实施例中,该上框板、下框板、左框板及右框板以内侧边构成一矩形开口,以及其外侧边各设有一外折板。
上述该上框板、下框板的对接端部与左框板、右框板的对接端边各设成相同宽度的平直边。又,该上框板、下框板的长度大于左框板、右框板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液晶面板框架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结构强度,避免轻易扭曲变形,并且具备较佳平面度,可供产业上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公知液晶面板框架制程中以四个长形板片对接组成矩形框板的示意图;
图2是接续图1冲切去除外周多余部分的示意图;
图3是接续图2折设出各侧折边成型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液晶面板框架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框架的展开图;
图6是图5框架的分解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0框架 21上框板 22下框板
23左框板 24右框板 25对接端部
26对接端部 27对接端边 28对接端边
29矩形开口
211、221、231、241内侧边
212、222、232、242外侧边
213、223、233、243外折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出可行实施例,并且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首先,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液晶显示器及其液晶面板用框架20同样设为金属材料,并且以四个金属板片构成件对接组成。如图所示,液晶面板框架20及其板片构成件实施例中,包含有同状相对的上框板21、下框板22,以及同状相对的左框板23、右框板24设于该上框板21、下框板22之间,由该上框板21、下框板22、左框板23及右框板24对接组成矩形框架20及其内周相对矩形开口29。
在图4、图5及图6所示的较佳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液晶面板框架20以上框板21、下框板22、左框板23及右框板24对接焊合组成。本实用新型主要将该左框板23、右框板24的上下端各设成一对接端边27、28,该上框板21、下框板22朝向左框板23、右框板24的上下端各延伸突出一对接端部25、26,以相对接合该左框板23、右框板24的对接端边27、28,供焊接组成液晶面板框架20,能够有效提高框架20结构强度,避免轻易扭曲变形,并且具备较佳平面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峰平,未经苏峰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72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