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吊挂扣具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5439.3 | 申请日: | 2008-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76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许琇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扣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4B13/00 | 分类号: | A44B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吊挂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关于一种吊挂扣具,尤指母扣的连接部可供预设织带或绳带穿设卷绕,而公扣的连接部则可供吊挂预设随身物品,且公扣的轴本体以垂直方向扣入母扣的轴孔内,并转动轴本体于轴孔内作一预定角度的枢摆而形成锁定状态,进而形成结构简单、可重复使用、组装便利及整体抗拉力道集中的扣具。
背景技术
传统吊饰绳圈大多利用一固定式的结合块连结于绳体上,由该绳体提供手持、吊挂或套戴于颈项上,而结合块另端则是以吊饰绳圈是紧于识别证、行动电话、相机、MP3等轻型随身物品上,由于吊饰绳圈的取卸不便,且固定连结着绳体,容易造成使用方式受到极大局限。
因此,便有相关业者用扣具的公扣及母扣取代上述固定式的结合块,分别将吊饰绳圈及绳体分别组装在公扣、母扣上,以具有活动取卸的使用功效,如图9所示,其为现有技术的立体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该吊挂带是分别以公扣A、母扣B结构连结有绳带C,可供使用者提携或配挂在颈部使用,但是,由于随身物品需经常取下,如行动电话充电或拨打时、或是需利用识别证进入门禁管制区时,都需要将行动电话或识别证取下,所以必须解除公、母扣A、B的扣合状态才能使用,然而,上述的公、母扣A、B虽可达到扣合的效果,但仍存在下列未臻完善的缺点:
1、上述的公扣A是以复数倒钩A1扣入母扣B的对应扣孔B1内,且公、母扣A、B的扣合方向与受拉力方向是相同的,使得公、母扣A、B之间的扣合结构须承受垂直向的拉力,当过大了拉力产生后,容易导致公、母扣A、B直接于垂直方向脱离(即扣入方向脱离),进而凸显该公、母扣A、B的结构仍有可改进的空间存在。
2、承上所述,该公扣A仅是通过复数倒钩A1作为勾扣母扣B的扣孔B1使用,若依靠此单薄的倒钩A1容易导致整体的扣合力道过于薄弱,且扣合力道是分散在左、右二侧,在随身物品的长期负重拉扯下,容易使得过大的作用力直接对倒钩A1破坏,而造成倒钩A1变形甚至断裂;且此种结构设计,又有可能因为倒钩A1不小心被外力触压到或扣合不密闭,而造成倒钩A1直接脱开的问题产生。
3、另外,此种结构的公、母扣A、B在解除扣合状态时,不易以单手操作而需以双手实施方能解开公、母扣A、B,且随身物品容易因晃动或外力触碰,而在绳带C处打转,使得如行动电话的按钮容易被触发,或是识别证背面朝前而失去识别意义。
因此,要如何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点,即为从事此行业者所亟欲改善的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故,发明人有鉴于上述缺点,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吊挂扣具的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挂扣具,是包括有母扣及公扣,该母扣的本体表面开设有内凹的轴孔,并于本体一侧开设有连通于轴孔的开口,而相邻于开口侧边则剖设有滑槽,另于本体一侧向外延伸有供预设织带或绳带穿设卷绕的连接部;该公扣具有一轴本体,并于轴本体一侧延伸有供吊挂预设随身物品的连接部;该公扣的连接部对位于母扣本体的开口后,公扣的轴本体扣入轴孔内作一预定角度的枢摆,而公扣的连接部则于滑槽内摆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挂扣具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仅需将公扣的连接部对位于母扣本体的开口后,使公扣的轴本体可扣入轴孔内作一预定角度的枢摆,而公扣的连接部则于滑槽内摆动形成锁定状态,其公、母扣之间的配合并不复杂,使得整体的组装容易,相对的也容易制作,进而达成形成结构简单、可重复使用、组装便利及对位容易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点乃在于公扣的轴本体以垂直方向扣入母扣的轴孔后,即可使轴本体沿着轴孔作一预定角度的枢摆,使其扣入方向与抗拉力方向形成交叉垂直,以此扣合方向与抗拉力方向不同,可解决现有技术因扣合方向及抗拉方向相同而造成公、母扣容易直接脱开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优点乃在于公扣是以旋转扣合方式扣入母扣形成锁定状态,此种结构设计的好处在于:公、母扣的抗拉力道集中,可比现有技术结构承受更大的拉力,使得公扣的轴本体非常不容易垂直脱离于母扣的轴孔,以此达到更佳的抗拉力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优点乃在于解除公扣与母扣的锁定状态时,使用者必须将公扣的连接部往上扳动至一定距离后,方能使公扣的连接部往母扣的开口脱出,再加上随身物品的重量,使用者需施以特定的力道,才能将公扣的连接部推开,故,可解决现有技术因误触而造成公、母扣脱离的缺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扣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扣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54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