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专用于烤烟房的自动控温气化燃烧供热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001407.6 | 申请日: | 2008-01-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94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超 |
| 主分类号: | F26B23/02 | 分类号: | F26B23/02;F23H11/00;F23K3/08;F26B23/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540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专用 烤烟 自动 气化 燃烧 供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专用于烤烟房的自动控温气化燃烧供热装置,它在烤烟房温控仪的操纵下可定量地将热能传递给烤烟房内回风道中的空气,从而实现烤烟房内温度的自动控制。
背景技术
目前烟叶烘烤领域中,普通烤烟房一般都采用直燃式烘烤。其不足是低精度的温控严重影响了烤烟质量,并且还需要人工守护加煤。因此,为了提高温控精度和烤烟质量,节省劳动时间,人们将普通烤烟房改造成密集型烤烟房。此时就迫切需要一种煤的燃烧速度受烤烟工艺温度曲线自动控制的供热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温控精度高、人工每隔6-8小时加一次煤,在此时段内自动加煤的、按温度要求气化燃烧的专用于烤烟房的自动控温气化燃烧供热装置。它以供风管中的空气为气化剂,此供风管中空气的流量受烤烟房温度自控仪调节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这样达到:(A)、专用于烤烟房的自动控温气化燃烧供热装置,包括炉堂、安装在炉堂内底部的炉蓖、以及外壁同炉堂壁一体化连接的位于炉蓖下部的带一炉门的储灰室;还包括一通向出烟口并与炉堂内燃烧后产生的烟气流相连通的管型热交换器;以及一通向炉堂的输煤管;一与供风管相配接的通向炉堂的进风管;其特征是输煤管上端配一密封盖;一囤煤筒悬挂在炉蓖正上方,下筒口对准炉蓖,上筒口与输煤管下端相对接,并固定在炉堂顶板上;进风管设在炉堂中部与圆周相切;储灰室同管型热交换器的烟气流入口对接。所述“囤煤筒”呈截圆锥筒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这样达到:(B)、A所述的专用于烤烟房的自动控温气化燃烧供热装置,其特征是炉蓖由安装在炉堂通向储灰室过渡区域侧壁上的共同拼合成大至圆形的一块固定半圆形炉栅和一块活动半圆形炉栅组成;固定半圆形炉栅向下倾斜圆心最低;活动半圆形炉栅直径两端设有轴头,两端轴头分别插入过渡区域侧壁上的两个轴孔内;活动半圆形炉栅带一支点轴连接的手柄,手柄穿过与储灰室炉门同侧的过渡区域侧壁上的“十”字孔到外界。手柄在“十”字孔内上下板动可将活动半圆形炉栅绕轴打开一角度,以便清除大块结渣。清理毕,左右扳动手柄可将炉蓖复位锁定。手柄的穿出孔也可以不开左右向,而代之以在储灰室炉门上部设一挂钩,需要将炉蓖复位锁定时只需将手柄通过挂钩挂起即可。
(C)、A或B所述的专用于烤烟房的自动控温气化燃烧供热装置,其特征是输煤管与水平面呈30度角,从炉堂顶板通向炉堂。
(D)、C所述的专用于烤烟房的自动控温气化燃烧供热装置,其特征是管型换热器由两根相互平行的换热管垂直安装在储灰箱上部,其高度与普通烤烟房相匹配,此两根换热管的上端由一根横卧的连通管相连通,连通管的顶部是出烟口。
(E)、D所述的专用于烤烟房的自动控温气化燃烧供热装置,其特征是囤煤筒侧壁与炉堂侧壁内表面相隔50-70mm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煤的燃烧充分,热效率高;
2、热惯性小,热量供应准确,因而温控精度高,为高质量烟叶烘烤提供了技术保证;
3、燃烧用的煤炭质量要求宽泛,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廉,燃烧炉工作过程不使用机械动力,人工每6-8小时操作一次,即可无人值守,劳动强度小,省时省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储灰室,3是换热管,5连通管,7是出烟口,8是煤块,9是输煤管,11是密封盖,13是环形水槽,15是囤煤筒,17是进风管,19是支点轴,21是手柄,23是活动半圆形炉栅,25是轴头,27是固定半圆形炉栅。
图2是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25是轴头,29是炉堂侧壁,19是支点轴,21是手柄,23是活动半圆形炉栅,27是固定半圆形炉栅,1是储灰室,3是换热管。
图3是图1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7是出烟口,5是连通管,3是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超,未经李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14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