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液空气冷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1397.6 | 申请日: | 2008-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02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忠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忠安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祁建国 |
地址: | 021412内蒙古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器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液—空气”、“液—液”冷却器联合对防爆腔或其它封闭空间内的空气进行冷却的“液液空气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发热元器件的冷却大体上有这样几种:加散热器自然冷却;加散热器强制风冷;热管散热器冷却;水冷等。
因在防爆腔或其它封闭空间内,前两种的散热功率不会做的很大。第三种热管散热器的散热功率如果做得很大,它的体积就会很大,这在有些空间受限的场所,是很难实现的。第四种水冷虽能解决大功率散热问题,但在冷却水温较低的情况下,会产生凝露现象,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发热元、器件的绝缘程度降低,造成其损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冷却方式存在的散热功率小或凝露现象,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液空气冷却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解决较大功率散热问题,而且能够避免凝露现象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公开了一种液液空气冷却系统,用于对封闭空间内的空气进行冷却,所述系统包括循环回路,所述循环回路包括顺序连接的吸液管、泵、送液管、液—空气冷却器、第一连通管、液—液冷却器、回液管、循环冷却液箱,循环冷却液在所述循环回路中循环,其中所述泵位于所述吸液管和所述送液管之间,所述送液管与所述液—空气冷却器相连,所述液—空气冷却器位于所述封闭空间中,外面与所述封闭空间中的空气接触,所述第一连通管连接所述液—空气冷却器和所述液—液冷却器,所述液—液冷却器位于所述冷却水箱中,外面与所述冷却水箱中的冷却水接触,所述回液管连接所述液—液冷却器和循环冷却液箱。这个回路的功能是对防爆腔或其它封闭空间内的空气进行冷却。
所述液液空气冷却系统,还包括开式回路,所述开式回路包括顺序连接的进水管、温控流量调节阀、第二连通管、冷却水箱,所述第二连通管与所述冷却水箱的底部相连。所述开式回路还包括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位于冷却水箱的上端。这个回路的功能是对“液--液”冷却器进行冷却,从而对循环冷却液进行了冷却。同时通过温控流量调节阀调节冷却水的流量,控制防爆腔或其它封闭空间内冷却器等与发热元、器件之间的温差,避免了凝露现象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在不改变原有元、器件采用风冷散热的前提下,解决防爆腔或其它封闭空间内较大功率的散热问题,避免凝露现象的产生,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1中:1—进水管,2—温控流量调节阀,3—第二连通管,4—冷却水箱,5—“液—液”冷却器,6—防爆腔或其它封闭空间,7—空气,8—“液—空气”冷却器,9—循环冷却液箱,10—循环冷却液,11—吸液管,12—回液管,13—泵,14—送液管,15—第一连通管,16—冷却水,17—溢流管。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图1中:1—进水管,2—温控流量调节阀,3—第二连通管,4—冷却水箱,5—“液—液”冷却器,6—防爆腔或其它封闭空间,7—空气,8—“液—空气”冷却器,9—循环冷却液箱,10—循环冷却液,11—吸液管,12—回液管,13—泵,14—送液管,15—第一连通管,16—冷却水,17—溢流管。
在图1中,循环冷却液10(可采用软化水并可循环使用),通过吸液管11,吸入泵13,经泵13加压后,经送液管14进入“液--空气”冷却器8,经第一连通管15,进入“液--液”冷却器5,再经回液管12流回循环冷却液箱9。循环冷却液在循环回路中循环,其中泵位于吸液管和送液管之间,送液管与液—空气冷却器相连,液—空气冷却器位于所述封闭空间中,外面与封闭空间中的空气接触,第一连通管连接液—空气冷却器和液—液冷却器,液—液冷却器位于冷却水箱中,外面与冷却水箱中的冷却水接触,回液管连接液—液冷却器和循环冷却液箱。这就是“循环回路”。冷却水通过进水管1,温控流量调节阀2,第二连通管3,进入冷却水箱4,第二连通管与所述冷却水箱的底部相连,冷却水16通过位于冷却水箱的上端的溢流管17溢出。这就是“开式回路”。
冷却水16对“液--液”冷却器5进行冷却,“液--液”冷却器5对循环冷却液10进行冷却,循环冷却液10对“液--空气”冷却器8进行冷却,“液--空气”冷却器8对防爆腔或其它封闭空间6内的空气7进行冷却,从而为发热元、器件提供了一个符合要求的环境温度,解决了较大功率散热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忠安,未经李忠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13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