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射出成形模内自动裁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01042.7 | 申请日: | 2008-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90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启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谷崧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8 | 分类号: | B29C45/38;B29C45/26;B29C45/27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射出 成形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内裁切技术,特别是指一种针对塑胶射出成形后在模具内即自动完成料头裁切,而得以免除后续人工裁切的繁琐作业,进而得以提升制造经济效益以及产品品质稳定性的射出成形模内自动裁切装置。
背景技术
塑胶射出成形是产品大量生产常用的制造方法,现行塑胶射出成形是使用直接进胶的方式,即模具内的塑料在浇口处与流道内的塑料是相接连,因此当射出成形完成而模具开模后,如图1、图2所示,所射出成形的产品90是连结有一料头91,所述的料头91必须经后续处理加以分开,才能得到单一完整的产品90。针对料头91的裁除作业,目前塑胶成形厂都采取人工方式处理,例如使用剪钳、美工刀或治具冲切...等器具裁切所述的料头91,但由于使用人工裁切作业方式将使得制造成本提高,且因二次加工也造成生产周期拉长,整体上难符制造经济效益;此外,由于所述的料头91的裁除作业是以人工方式进行,使得再次加工容易造成产品品质的不稳定性,且不合格率也会随之升高,同时也潜伏着人工器具裁切作业上的危险性,并非理想的制造工序设计。另一方面,由于现今人工成本高以及人力短缺,业界都努力朝着自动化发展,以减少人力需求以及提升制造经济效益,使得现有塑胶射出成形制造方式所带来的缺失问题,更有待再加以积极突破、改善的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塑胶射出成形制造及其结构设计上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具制造便利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更佳品质效果的射出成形模内自动裁切装置,以促进此业的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射出成形模内自动裁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模具组,其内设有一模内槽;
一模内裁切机构,其包括有裁切件以及抵顶装置,所述的裁切件是设在所述的模具组的所述的模内槽内,所述的裁切件是设有流道,所述的抵顶装置抵接所述的裁切件,用来对所述的裁切件产生一位移作动力。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能使塑胶射出成形所连接的料头在模具内自动裁切,使开模后的料头不须经后续处理而直接完成产品,进而简化射出成形的制造工序。
2.本实用新型能免除人工操作的耗费以及缩短成品制造时间,且可确保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以及作业的安全性,进而使成本大幅降低以及可达到全面自动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塑胶射出成形料头连结示意图;
图2是现有塑胶射出成形料头裁切分离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局部组合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射出成形操作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料头裁切操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模具;20-第二模具;30-模内裁切机构;11-第一模内槽;12-第一成形槽;21-第二模内槽;22-第二成形槽;31-第一裁切件;34-第二裁切件;38-抵顶装置;32-流道;321-支流道;322-浇口;35-流道;351-支流道;352-浇口;40-产品;50-料头。
具体实施方式
请阅图3、图4,本实用新型射出成型模内裁切装置包括有一第一模具10、第二模具20以及模内裁切机构30;第一模具(固定侧模仁/母模)10是设有一第一模内槽(固定侧模内槽)11,第一模内槽11是穿透所述的第一模具10,且第一模具10的底部是设有数个用来成形产品的第一成形槽(固定侧成形槽)12,第一成形槽12连通第一模内槽11;所述的第二模具20(可动侧模仁/公模)是设有一第二模内槽(可动侧模内槽)21,第二模内槽21穿透第二模具20,第二模具20的顶部是设有数个用来成形产品的第二成形槽(可动侧成形槽)22,此第二成形槽22连通第二模内槽21。所述的第一模具10与第二模具20是组成一模具组,用来射出成形第一成形槽12、第二成形槽22所预定组合形成的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谷崧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谷崧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10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