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检测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306565.7 | 申请日: | 200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99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聂剑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2 | 分类号: | G01R3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器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在通讯设备中,一套具有特定功能的设备经常是由多种不同功能的模块或单板组成,这些不同的模块和单板,在硬件上通过背板的连接器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通信总线和一个或多个主控单板组成完整的系统,从而实现设备的各种功能。这些通过连接器与背板连接在一起的单板,在正常启动后,必须通过自检检测来判断单板与连接器之间的连接情况,以确保单板能够正常运行。因此,需要找到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单板与背板之间的连接器是否能够正常通信。
一般情况下,检测连接器是否能够正常通信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连接器的头尾两个检测端是否能够正常通信来实现的,如果头尾两个检测端均能够正常通信,则判断整个连接器正常通信,如果其中一个检测端无法正常通信,则判断整个连接器通信不正常。该检测方法只能判断连接器的头尾两根信号线的通信情况,而无法判断连接器内部的多根信号线是否能够正常传输信号。且如果内部的某一根信号线发生被氧化之类的问题,使得连接器无法使用,有可能需通过人工手段逐一检测内部多根信号线的检测端的状态才可判断是哪根信号线出现问题,当内部的信号线数量很多时,无疑会浪费很多时间来进行检测,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自动检测连接器内部信号线连接状态的连接器检测系统。
一种连接器检测系统,其用于检测连接器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是否正常通信,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上均具有对应的第一信号线与第二信号线。所述连接器检测系统包括:匹配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电平,并根据所述电平来判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是否插紧,如检测为低电平,则判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插紧,如检测为高电平,则判断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未插紧;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匹配检测模块的检测结果,当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插紧时,控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信号线与第二连接部的第二信号线通信;以及信号检测模块,其用于当所述连接器插紧时,逐一检测所述第二信号线上的电平。该信号检测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其通过多个第一开关元件分别控制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二信号线通过一下拉电阻接地;第二控制单元,其通过多个第二开关元件分别控制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信号线连接至一高电平端;检测单元,其连接在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与下拉电阻之间,通过依次检测所述下拉电阻与高电平端之间的电平来判断所述第二信号线是否正常通信,如果为高电平,则对应的第二信号线通信正常,如果为低电平,则对应的第二信号线出现故障。
与先前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连接器检测系统,通过依次检测所述连接器内的第二信号线的电压,来判断所述第二信号线是否能够正常通信。该连接器检测系统能够自动提醒使用者出现故障的第二信号线,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器检测系统的功能模块图;
图2为实现图1的连接器检测系统功能的连接器的内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连接器检测系统100,其用于检测一连接器200的多根信号线是否能够正常通信,所述连接器检测系统100连接在所述多根信号线上。
所述连接器200包括第一连接部4与第二连接部5,所述第一连接部4与第二连接部5分别包括多根对应的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由多根第一信号线6与第二信号线7组成。当所述第一连接部4与所述第二连接部5对应接触时,所述第一连接部4的第一信号线6直接与所述第二连接部5的第一信号线6对应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4的第二信号线7与所述第二连接部5的第二信号线7对应连接。
所述连接器检测系统100包括匹配检测模块10、控制模块20、信号检测模块30以及报告模块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65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