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林蛙卵提取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的酶解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305496.8 | 申请日: | 2008-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92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 发明(设计)人: | 吕集;杜景新;翟丽红;王丽;燕俊青;曲淑杰;杨晓姝;郑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化市林蛙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P21/06 | 分类号: | C12P21/06 |
| 代理公司: | 通化旺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 伟 |
| 地址: | 134000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林蛙卵 提取 值低聚肽 混合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健品加工方法,即林蛙卵提取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的酶解方法。
背景技术
在已有技术中,高F值低聚肽(High F Value Oligopeptide)是蛋白酶作用于蛋白质后形成的一种低分子活性肽。Fischer值,简称F值,是支链氨基酸(Branched chain aminoacids,BC)与芳香族氨基酸(Aromatic amino acids,AC)的摩尔比值。用其具有良好的风味与丰富的营养并易被人体消化吸收,且具有防治肝性脑病、改善蛋白质营养状况、抗疲劳和易吸收等功效,近年来备受关注。常见的是用玉米、大豆为原料提取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其缺点是产率低,仅为20%左右。运用了林蛙卵提取卵油后的卵渣,使长白山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以林蛙卵为原料提取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的酶解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林蛙卵提取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的酶解方法步骤如下:(1)干燥的林蛙卵经压榨后,过滤卵油(另用),得卵渣备用;(2)取卵渣(底物)置于反应釜中,加入纯化水,卵渣与纯化水的比例为3∶97,搅拌均匀,加温48-52℃,调PH值为8.0-8.5后,加入卵渣重量的1-3%短肽复合酶,水解4-6小时,再加温至80-85℃后,保温10-20分钟,过滤,取其滤液冷冻干燥,粉碎即得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得率50~60%。短肽复合酶为市售产品,北京鸿润宝顺科技有限公司有售(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科技园)。
另一类似方案是,林蛙卵提取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的酶解方法步骤如下:(1)干燥的林蛙卵经压榨后,过滤卵油(另用),得卵渣备用;(2)取卵渣(底物)置于反应釜中,加入纯化水,卵渣与纯化水的比例为3∶97,搅拌均匀,加温至37℃,调PH值为1.5-2.5后,加入卵渣重量的1-3%胃蛋白酶,水解4-6小时,重新调PH值为6-7后,再加0.5-1.5%肌动蛋白酶,水解5-7小时,加温至85-95℃后,保温10-20分钟,过滤,取其滤液冷冻干燥,粉碎即得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得率50~60%。
本发明的优点是:(1)利用压榨卵油后的卵渣即废弃物,使长白山资源宽,产业链延伸。(2)加纯化水、加温至4852℃再用0.5mol/LNaOH溶液调PH值的目的是为了将卵蛋白充分分散和溶解,利于下一步加酶处理以增加其溶解度。水解4-6小时的目的同样为了卵蛋白充分溶解;加温80-85℃,维持15分钟,可大大增加其水解度,从而提高产率;冷冻干燥目的:可使成品成海绵状,易于体内溶解和吸收且成品率高。(3)工艺合理,产率高。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林蛙卵提取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的酶解方法:取5公斤林蛙卵经螺旋压榨机压榨得卵渣4.55公斤,置于搪瓷反应釜中加纯化水147.1公斤,搅拌均匀,加温50℃,用0.5mol/LNaOH调PH值为8.35后,加入0.1公斤短肽复合酶,水解5小时,再加温至83℃,维持15分钟,过滤,取其滤液冷冻干燥,粉碎即得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得林蛙卵提取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2.8公斤。经测定F值为20.16。
实施例2
林蛙卵提取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的酶解方法:取5公斤林蛙卵经螺旋压榨机压榨得卵渣4.55公斤,置于搪瓷反应釜中加纯化水147.1公斤,搅拌均匀,加温至37℃,用0.5mol/LHCl调PH值为2后,加入0.091公斤胃蛋白酶,水解5小时,重新调用0.5mol/LNaOH调PH值为6.5后,再加0.023公斤肌动蛋白酶,水解6小时加温至90℃,保温12分钟,过滤,取其滤液冷冻干燥,粉碎即得高F值低聚肽混合物2.75公斤。经测定F值为20.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化市林蛙研究所,未经通化市林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54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