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镜头模组及相机模组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302499.6 | 申请日: | 2008-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03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 发明(设计)人: | 张嘉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镜头 模组 相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改善鬼影的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相机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多功能化的发展,相机模组在手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等消费性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在追求多功能化的同时,也希望电子产品具有优良的影像效果,即,需要相机模组具有高质量的成像品质。Takano,H发表在1995年2月的“ConsumerElectronics”上的一篇名为“Two phase direct drive motor built into a camcorderszoom lens barrel”文章中,揭示了一种相机模组,其具有高质量的成像品质,同时具有结构紧凑的优点。
相机模组通常是由装有光学元件的镜筒与设置有影像感测器的镜座组成。请参阅图2所示的相机模组100,其包括镜座110、镜筒120、第一镜片130、第二镜片140、间隔环150,及影像感测器160。间隔环150设置于第一镜片130与第二镜片140之间,其用于控制第一镜片130与第二镜片140之间距离,以防止相邻镜片之间发生摩擦或碰撞而受损。镜筒120通过螺纹旋入镜座110中固定调整镜筒120与镜座110的相对位置,并使镜筒120内的光学镜片所形成的光学系统的成像面落在所述影像感测器160上。然而,部分入射光线80并非直接通过折射后进入影像感测器,而是在间隔环150的表面经过反射后进入影像感测器160,从而形成鬼影,鬼影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所拍摄影像的品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改善鬼影的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相机模组。
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一镜筒;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收容在所述镜筒内的一第一镜片及一第二镜片;及一间隔环,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之间,所述间隔环内部形成有多个同中心轴的阶梯状通孔,所述多个阶梯状通孔从物侧到像侧方向其孔径逐渐减小。
一种相机模组,其包括:一镜筒;一镜座;一影像感测器,所述影像感测器收容在所述镜座内;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收容在所述镜筒内的一第一镜片及一第二镜片;及一间隔环,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第二镜片之间。所述间隔环内部形成有多个同中心轴的阶梯状通孔,所述多个阶梯状通孔从物侧到像侧方向其孔径逐渐减小。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所述相机模组的间隔环具有多个阶梯状通孔结构,且多个阶梯状通孔从像侧到物侧方向其孔径逐渐增大,可将一部分入射光反射到物侧方向,避免了大量反射光线进入到影像感测器后形成鬼影,进而影响相机模组的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相机模组的剖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相机模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相机模组200。所述相机模组200包括一镜筒220、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收容在所述镜筒220内的一第一镜片230、一吸光片260、一间隔环250、一第二镜片240、及一镜座210、一影像感测器280。其中,所述镜筒220、镜座210、第一镜片230、第二镜片240、间隔环250及吸光片260构成一镜头模组。
所述镜筒220为圆筒形,所述镜筒220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
所述镜座210内壁设置有可与所述镜筒220的外螺纹相啮合的内螺纹。
所述影像感测器280可以为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简称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Transistor,简称CMOS)。所述影像感测器280封装于一电路板上,并设置在所述镜座210内。
所述吸光片260、间隔环250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230与所述第二镜片240之间。所述间隔环250通过胶水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所述镜筒220上。所述吸光片260与所述第一镜片230相接。所述吸光片260内部形成有一第一通孔264。所述间隔环250内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孔264相贯通的多个阶梯状通孔254,所述多个阶梯状通孔254从连接所述第一通孔264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一通孔264的另一端其孔径逐渐减小。所述多个阶梯状通孔254中,具有最小孔径的通孔(图未示)的孔径大于所述吸光片260的第一通孔264的孔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24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