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301508.X | 申请日: | 2008-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4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 发明(设计)人: | 王琼虹;李朝钤;王仁晖;吴秋易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夹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持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固定手持装置的 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手持装置进行功能测试时需要用到固定手持装置的夹持装 置,传统的夹持装置多采用气缸控制、掀盖式固定的结构形式, 此结构形式的夹持装置下压时因施力不平均会导致手持装置角 落处易受到挤压而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避免对手持装置造成损伤的夹 持装置。
一种夹持装置,其包括一个固定本体、一个驱动件、一个第 一夹具体、一个第二夹具体、一个第一固定柱、一个第二固定 柱、一个第一连杆及一个第二连杆。该固定本体包括一个第一 板。该驱动件滑动设置于该第一板上。该第一夹具体包括一个 第一夹持部及一个与该第一夹持部相连的第一传动部,该第一 传动部包括一个位于该第一板上的第一移动部。该第二夹具体 包括一个与该第一夹持部相对的第二夹持部及一个与该第二夹 持部相连的第二传动部,该第二传动部包括一个与该第一移动 部相对的第二移动部。该第一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柱固定于该第 一板上,且该第二固定柱与该第一固定柱相对于该驱动件对称 设置。该第一连杆套设于该第一固定柱上并可绕该第一固定柱 旋转,该第一连杆的一端与该驱动件活动连接,另一端与该第 一移动部活动连接。该第二连杆套设于该第二固定柱上并可绕 该第二固定柱旋转,该第二连杆的一端与该驱动件活动连接, 另一端与该第二移动部活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夹持装置利用驱动件同时带动第一连 杆及第二连杆分别绕第一固定柱及第二固定柱旋转,从而带动 第一传动部及第二传动部移动,以使固定于第一传动部上的第 一夹持部与固定于第二传动部上的第二夹持部实现对手持装置 的夹紧或者松开动作以避免下压力不平均而造成的手持装置角 落受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夹持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中夹持装置的第一连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夹持装置的第二连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夹持装置的固定本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夹持装置的立体组装图。
图6为使用图1中夹持装置的夹持台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夹持装置在松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夹持装置在夹持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夹持装置100,其用 于夹持待测试的手持装置80(图7示),该夹持装置100包括一个第 一夹具体10、一个第二夹具体20、一个第一连杆30a、一个第二 连杆30b、一个驱动件40,一个第一固定柱50a、一个第二固定柱 50b、一个固定本体60以及两个第三固定柱70。该第一夹具体10 与该第二夹具体20相对于该驱动件40对称设置。该第一固定柱 50a、该第二固定柱50b及两第三固定柱70均固定于该固定本体60 上,且该第一固定柱50a与该第二固定柱50b相对于该驱动件40 对称设置。该第一连杆30a套设于该第一固定柱50a上,且该第一 连杆30a的一端与该第一夹具体10活动连接,另一端与该驱动件 40活动连接。该第二连杆30b套设于该第二固定柱50b上,且该 第二连杆30b的一端与该第二夹具体20活动连接,另一端与该驱 动件40活动连接。
该第一夹具体10包括一个第一夹持部110,及一个与该第 一夹持部110相连的第一传动部120。
该第一夹持部110包括一个第一基座112、一个垂直该第一 基座112延伸的第一本体部114、及一个第一卡合件116。该第 一基座112上开设有两个第一螺孔113。该第一卡合件116位于 该第一本体部114上远离该第一基座112的一端,沿接近该第一 基座112的方向,该第一卡合件116具有一个逐渐减小的斜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15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