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烟气净化塔及其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300099.1 | 申请日: | 2008-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1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宝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宝林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F27D17/00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合纵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汤建武 |
地址: | 839000新疆哈密市***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净化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烟气净化利用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是一种烟气净化塔及其使用方法,特别适用于对生产硫化钠所产生烟气的净化利用。
背景技术
在现有以煤为原料的锅炉或工业反应器等所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这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所排放的烟气温度也较高,这也造成了热量的浪费。如:以煤为原料之一的硫化碱工业反应器即硫化碱反应转炉,其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使硫化碱的生产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至今仍然没有低成本的解决办法;同时大量的高温烟气被排放,热量也没有被有效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烟气净化塔及其使用方法,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低成本地解决了烟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高和排放烟气温度过高的问题,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了热量的浪费,使用方便,便于操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烟气净化塔,包括输烟管,还包括外壁,在外壁的下部有烟气进口并与输烟管的输出口相接通,在外壁的上部有排烟管,外壁内的烟道将烟气进口与排烟管相连通,在外壁内有不少于一层的液体吸热容器,每层液体吸热容器有不少于一个的烟气通道将液体吸热容器上方与下方的烟道相连通,由外壁、烟气通道和液体吸热容器的底壁构成液体吸热容器,在外壁上有不少于一个的液体进出管与液体吸热容器相通,在液体吸热容器与排烟管之间的外壁内有液体喷淋器,在液体喷淋器上部有不少于一个的喷头,输液管与喷头相连通。
下面是对上述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液体吸热容器可为敞开式的,液体吸热容器呈池形。
上述液体吸热容器可为非敞开式的,液体吸热容器顶部有顶壁。
上述液体吸热容器可包括上层的敞开式液体吸热容器和下部的非敞开式液体吸热容器,敞开式液体吸热容器呈池形,非敞开式液体吸热容器顶部有顶壁。
在上述喷头下方的液体喷淋器内可有上下相通的竖向列管。
在上述液体喷淋器与排烟管之间可有风冷器,该风冷器为横向列管式的或竖向列管式的;该横向列管式的风冷器上有横向风冷列管,该横向风冷列管两端将外壁两侧的外界相连通;该竖向列管式的风冷器上有竖向风冷列管,该竖向风冷列管将上下的烟道相连通,在外壁上有能进出空气的风冷口。
上述液体吸热容器至排烟管可呈下大上小形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上述烟气净化塔的使用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需要浓缩的液体通过液体进出管加入到非敞开式液体吸热容器内,水也通过液体进出管加入到敞开式液体吸热容器内;烟气由输烟管通过烟气进口排入烟道内,首先烟气与需要浓缩的液体和水进行热量交换,被加热到所需要温度的需要浓缩的液体从液体进出管排出,被加热到所需要温度的水从液体进出管排出,其次烟气经过液体喷淋器时与被喷头喷出的水或碱水充分接触;其中,进入烟气进口的烟气温度控制在200℃至500℃,非敞开式液体吸热容器内需要浓缩的液体温度控制在100℃至150℃,敞开式液体吸热容器内的水温度控制在60℃至90℃,液体喷淋器喷出的水或碱水的温度控制在50℃至60℃,排烟管排出的烟气温度控制在50℃至60℃。
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成本低,使用方便,利用该烟气净化塔使排放的烟气中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达到中国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从而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利用烟气的热量,减少了热量的损失,使用方便,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外壁,2为烟气进口,3为排烟管,4为烟道,5为液体吸热容器,6为烟气通道,7为底壁,8为液体进出管,9为液体喷淋器,10为喷头,11为输液管,12为顶壁,13为竖向列管,14为风冷器,15为横向风冷列管,16为敞开式液体吸热容器,17为非敞开式液体吸热容器,18为风冷口,19为竖向风冷列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宝林,未经李宝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00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