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恒压阀及渗流实验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0810247352.1 | 申请日: | 2008-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7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 发明(设计)人: | 秦跃平;聂百胜;杨小彬;宋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 主分类号: | F16K17/24 | 分类号: | F16K17/24;F16K3/26;G01N11/00;G01N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镇勇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恒压阀 渗流 实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岩试样渗流试验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恒压阀及渗流实验系统。
背景技术
在煤岩蠕变渗流的实验研究中,需要知道煤岩试样两个端面的压差,从而研究该种渗 流介质在煤岩试样中的渗透规律,进而研究蠕变过程与渗透率的关系。在渗流试验中,通 常采用高压气瓶、气泵或者液泵作为通过煤岩试样渗流流体的动力源,而随着气瓶中气体 浓度及外界温度的变化,从高压气瓶输出到煤岩试样端面的流体压力是不恒定的,那么直 接造成试件两端的压差不恒定,从而造成通过试样的渗流量及实验结果处理的试样渗透参 数出现误差;气泵或液泵提供的压力取决于泵的特性及流量的大小,流量变化时,其压力 随之改变。所以在煤岩试样渗流实验的研究中,需要对进入实验端面的流体压力进行恒 定。
现有技术中,渗流实验中的恒压装置大都是采用以弹簧或密封气体来给定控压,或液 压泵等给定液压进行压力调节。
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结构复杂、恒压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恒压效果好的恒压阀及渗流实验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恒压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阀腔,所述阀体腔内设有阀芯,所述阀 体的一端设有控压口;另一端设有直通输液口,所述阀体的侧壁上设有侧通输液口,所述 阀芯能在所述控压口与所述直输通液口之间滑动;
所述阀芯朝向所述直通输液口的一端设有芯孔;朝向所述侧通输液口的一侧设有楔形 槽,所述芯孔与所述楔形槽相通。
本发明的渗流实验系统,包括渗流管路,所述渗流管路上设有上述的恒压阀,所述恒 压阀的直通输液口和侧通输液口分别与所述渗流管路连接;所述恒压阀的控压口与恒定静 压系统连接。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的恒压阀及渗流实验系统,由于 恒压阀的阀体腔内设有阀芯,阀芯能在控压口与直通输液口之间滑动;阀芯朝向直通输液 口的一端设有芯孔、朝向侧通输液口的一侧设有楔形槽,芯孔与楔形槽相通,当控压口给 定压力恒定时,控压口与直通输液口之间的压差会引起阀芯的移动,通过楔形槽可以改变 通过阀的流量,从而保持渗流实验系统中进入实验端面的流体压力的恒定,结构简单、恒 压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恒压阀的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恒压阀的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渗流实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变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恒压阀,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包括阀体1,阀体1内设有 阀腔,阀体腔内设有阀芯21、22,阀体1的一端设有控压口K;另一端设有直通输液口B,阀 体1的侧壁上设有侧通输液口A,阀芯21、22能在控压口K与直通输液口B之间滑动。阀芯 21、22朝向直通输液口B的一端设有芯孔6;朝向侧通输液口A的一侧设有楔形槽7,芯孔6与 楔形槽7相通。当控压口K给定压力恒定时,控压口K与直通输液口B之间的压差会引起阀芯 21、22的移动,通过楔形槽7可以改变通过阀的流量,从而实现恒压。
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
恒压阀为进压阀时,侧通输液口A为进口,直通输液口B为出口,阀芯21上的楔形槽7 自直通输液口B至控压口K的方向由浅逐渐加深。
具体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
恒压阀为回压阀时,直通输液口B为进口,侧通输液口A为出口,阀芯21上的楔形槽7 自直通输液口直通输液口B至控压口K的方向由深逐渐变浅。
阀体1内的阀腔的两端与阀芯21、22之间设有限位弹簧,起缓冲作用;阀芯21、22与阀 体1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5;阀口A、B、K处设有接口3等。
本发明的渗流实验系统,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包括渗流管路,渗流管 路上设有上述的恒压阀,恒压阀的直通输液口和侧通输液口分别与渗流管路连接;恒压阀 的控压口与恒定静压系统连接。
当通过渗流试验系统对试样进行渗流试验时,渗流管路包括进流管路、回流管路,渗 流介质自进流管路进入试样,从回流管路回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73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酶促制备羧酸酯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散热风扇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网络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