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与放疗、化疗配合使用的中药制剂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42595.6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0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徐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艺峰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P35/00;A61K35/36;A61K35/37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淑勤 |
地址: | 213000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疗 化疗 配合 使用 中药 制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放疗、化疗配合使用的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各种癌症的通用方法是手术切除并辅以化疗和/或放疗,或者仅用化疗和/或放疗。但是,因放疗和化疗均会对人体的正常器官造成损害,而且放疗、化疗过程中,还会出现的各种症状,如贫血、疼痛、虚弱、恶心、呕吐、脱发、心悸、失眠、焦虑、不进食、烦躁、恐惧等副作用,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三项主指标急速下降且无法同时恢复,因此,放疗和/或化疗往往需要中断或停止,等待人体免疫系统恢复后再继续进行。但是,由于癌细胞的恢复速度比人体免疫系统恢复速度约快10倍,在中断放疗和/或化疗期间又会有癌细胞再生,所以,间断进行放疗和化疗不但未能杀死癌细胞,反而造成了人体免疫功能的破坏,也成了癌症患者高死亡率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与放疗、化疗配合使用的中药制剂,它能阻断放疗、化疗毒副作用,辅助恢复人体免疫功能,使得放疗、化疗可以常期连续进行,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命。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与放疗、化疗配合使用的中药制剂,它是由下列30种颗粒状浓缩中药组成的复方,各颗粒状浓缩中药用量按重量份计如下:
当归20~30, 太子参20~30, 熟地20~30,
山茱萸20~30, 茯苓20~30, 生苡仁20~30,
鸡内金20~30, 香附子20~30, 泽泻20~30,
牡丹皮20~30, 天冬20~30, 麦冬20~30,
重楼20~30, 阿胶20~30, 冬虫夏草20~30,
青皮20~30, 竹茹20~30, 巴戟天20~30,
怀山药20~30, 郁金20~30, 柴胡20~30,
鸡血藤20~30, 沙参20~30, 红参20~30,
枳壳20~30, 山栀子20~30, 莪术20~30,
五味子5~10, 藏红花5~10, 陈皮5~10;
所述各颗粒状浓缩中药按重量计的浓缩比是相同的。
上述中药制剂中,所述颗粒状浓缩中药按重量计的浓缩比为:所用原料重量与用该重量的原料得到的颗粒状浓缩中药重量之比;所述原料是指中药原料药(即未经加工的中药,也称生中药)或中药饮片(即经过初加工的、药房出售的单味中药,也称熟中药)。
上述中药制剂中,所述颗粒状浓缩中药按重量计的浓缩比为5:1。
上述中药制剂的剂型为口服颗粒型中药制剂。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是根据中医药学原理采用“祛疾生新”之理,以补气益气、强脾滋肾,佐以活血化瘀,作为组合复方的依据,而非简单的提高免疫力的单一功能。其复方中:当归、太子参、茯苓、鸡内金、阿胶、生苡仁和陈皮有健脾化痰,疏肝和胃,排毒清热,调理气机,祛湿解燥,补肝滋胃之功能;香附子、山栀子、郁金、柴胡和枳壳虽补而非呆补,药取轻灵平淡为主;牡丹皮、重楼、青皮、天冬、麦冬、冬虫夏草、五味子、红参和竹茹为解毒、滋补阴阳、强心益肝、激活因放疗、化疗毒性侵害造成的肝、肾功能的器质性损伤;熟地、山茱萸、泽泻和怀山药有滋阴固本、恢复肾脏阴精复生的功能;巴戟天、藏红花、鸡血藤、沙参和莪术有补阳化瘀之功能,诸药并用共奏齐效。因此,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具有阻断放疗、化疗毒副作用,辅助恢复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应用证明;配合使用本发明的中药复方制剂,患者可连续接受长达12次(按每月一次计)的大剂量放疗、化疗,而无需间断或停止放疗或化疗,最终治愈率高达98%以上且避免了单一放疗、化疗一年后再次复发的难题,解决了无法大剂量、连续、长期进行放疗、化疗的难题!极大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制备本发明的中药制剂A
制备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时,均在获得GMP认证的生产厂进行,生产方法均按符合GMP认证要求的现行生产方式进行,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艺峰,未经徐艺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25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