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布式网络构建存储的方法、装置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810241867.0 | 申请日: | 2008-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1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施广宇;龚皓;陈坚;范灵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布式 网络 构建 存储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分布式网络通信领域,尤其是一种分布式网络构建的 方法、装置,一种分布式数据存储的方法、装置,以及一种分布式网络系统。
背景技术
在分布式(P2P,peer-to-peer)数据存储系统中,往往采取数据冗余备 份的形式,来保障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现有的分布式数据冗余存储 方案,将数据进行分片,之后采用多节点存放策略在多个节点上并行存储数 据,在进行数据交互时可以通过多个节点并行进行数据读写。对于在网络中 冗余存放的部分数据备份,现有方法往往采用顺序冗余备份和等分空间冗余 备份的方式来实现。
在实际的分布式存储网络中,数据往往都带有一定的地域性,而地域性 的区别也决定了不同地域之间数据分布的不均匀。现有的P2P分布式存储方 案中,往往只考虑了可靠性,将数据分片按照哈希结果存储在最近的节点上, 而存储数据的不同分片的多个节点可能分别属于不同的本地网,在读写数据 时需要从多个不同的本地网分别读写,因此,在进行数据交互时会造成部分 节点和部分网络链路的负载开销很大而其他节点的开销却很小的不均衡现 象,导致整个分布式存储网络里的流量和数据存储不均衡,网络的波动性变 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分布式网络构建和数据存储的方法,另一方 面提供了分布式网络构建和数据存储的装置,以及一种分布式网络系统,能 够减少网络的负载,均衡各个网络链路的数据流量和带宽开销,有效降低网 络的波动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网络构建的方法,包括:
获取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所述节点所属的区域,根据所述节点 所属的区域确定所述节点的ID空间;不同区域对应不同的ID空间;
在确定的ID空间中选取一个值,构造所述节点的ID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的方法,包括:
获取数据的地理位置信息;
根据所述地理位置信息确定所述数据的存储区域,计算出所述数据的键 值;
在所述存储区域中,根据所述键值选择本地节点;
存储所述数据至所述本地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网络构建的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
选择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所述 节点所属的区域,根据所述节点所属的区域确定所述节点的ID空间;不同 区域对应不同的ID空间;
构造模块,用于在所述选择模块确定的ID空间中选取一个值,构造所 述节点的ID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的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数据的地理位置信息,根据所述地理位置信息确定 所述数据的存储区域;
哈希模块,用于计算出所述数据的键值;
存储模块,用于在所述获取模块确定的存储区域中,根据所述哈希模块 计算的键值选择本地节点;存储所述数据至所述本地节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分布式网络系统,包括:
第一节点,用于获取节点自身或其他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根据所述地 理位置信息确定节点所属的区域,根据节点所属的区域确定节点的ID空间; 不同区域对应不同的ID空间;在确定的ID空间中选取一个值,构造节点的 ID值。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实施例中,节点在加入分布式网络时,根 据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确定节点的ID值,从而使同一区域中的各个节点属 于同一个ID范围,达到了按照区域分配节点ID值的目的,由于节点的ID 值是按照区域确定的,在后续存储数据时,本地数据可以按照地理信息存储 在区域内的节点中,减少了跨区数据存取。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装置和系统,能够降低骨干网的数据负载,均衡整个网络的数据流量和带宽 开销,有效降低网络的波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 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 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分布式网络构建的方法流程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418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