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钝化修复土壤镉污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39918.6 | 申请日: | 2008-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5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马义兵;罗磊;韦东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钝化 修复 土壤 污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壤改良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钝化修复土壤镉污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农产品不安全的一个主要源头。目前,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超过3亿亩,每年仅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当中,一些创新性的修复技术,如玻璃化、固体化、土壤冲洗、动电修复等技术发展很快,但这些技术主要是用于对重金属污染强度较大的土壤进行治理,这些方法的缺点是不但成本过高,而且在修复过程中土地不能再进行粮食生产。而我国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虽然很大,但除少数特殊地点外,总的污染程度不是非常严重,没有达到不能进行粮食生产的程度,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不可能将现有的耕地大面积不生产粮食而专门进行污染的修复,在我国很多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依然进行着粮食生产,也因此带来粮食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境友好,费用低,不影响耕地生产的钝化修复土壤镉污染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钝化修复土壤镉污染的方法,向有镉污染的土壤中加入富含巯基的植物残体。
本发明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将富含巯基的植物残体粉碎,使残体长度小于10厘米;
第二步,将第一步所得植物残体加入待修复的土壤中并混合,所加比例为1重量份的待修复土壤加入至少0.001相当于重量份的新鲜植物残体的植物残体;
第三步,使加入植物残体的土壤的含水量在20-40天内保持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上。
上述的富含巯基的植物残体为十字花科植物残体或百禾科植物残体。
上述十字花科植物残体为油菜残体、芥菜残体或甘蓝残体,所述百合科植物残体为蒜苗残体、大葱残体或韭菜残体。
上述富含巯基的植物残体为植物新鲜残体、植物风干残体或植物烘干残体。
上述的残体的长度为小于1厘米。
上述待修复的土壤与植物残体的比例为1重量份的土壤加入相当于0.001-0.02重量份新鲜植物残体的植物残体。
上述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0-90%。
与现有技术中的土壤镉污染的修复方法相比,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境友好,费用低,不影响耕地生产的钝化修复土壤镉污染的方法。
1、修复效果好,适合大面积面镉污染的修复,不产生二次污染,对环境友好,修复费用低,不影响耕地生产,很适合我国大多数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修复。
2、不但能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且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地生产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在2mg.kg-1Cd污染土壤中的对比试验柱状图;
图2为本发明在2mg.kg-1Cd污染土壤中添加有玉米秸秆的对比试验柱状图;
图3为本发明在5mg.kg-1Cd污染土壤中的对比试验柱状图;
图4为本发明在5mg.kg-1Cd污染土壤中添加有玉米秸秆的对比试验柱状图;
图5为本发明加入不同含量的蒜苗残体的对比试验柱状图;
图6为图5中添加有玉米秸秆的对比试验柱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各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内容而不是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大蒜苗残体、油菜残体和玉米秸杆对重金属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其效果: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土壤处理:
将土壤分别过1mm筛(化学提取试验用),设置土壤镉污染等级为2mg.kg-1Cd、5mg.kg-1,平衡培养老化,约一个月时间。
(2)钝化材料的制备:
a.植物新鲜残体:大蒜苗、油菜、玉米秸杆粉碎成长度在1cm以下的残体。
b.大蒜苗、油菜75℃烘干样品和大蒜苗、油菜28℃自然风干样品,将风干样品研碎过20目筛。
(3)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399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冲强旋预混燃烧装置
- 下一篇:步入式试验箱重载底板